第四章
王本堂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合同草案,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味觉中国"发来的合作条件比他预期的还要优厚:3万元一条视频,共需制作三条,而且承诺不干涉创作内容。这对一个粉丝刚过20万的账号来说,简直是天价。
手机震动起来,是林小微发来的微信:"'城市生活家'计划明天上午十点正式上线,记得准时提交申请。"
王本堂回复了一个OK的手势,然后犹豫片刻,又打字道:"有个叫'味觉中国'的品牌找我合作,你听说过吗?"
消息发出去后,他立刻后悔了。这显得太不专业,好像在向平台打探商业伙伴的底细。但让他意外的是,林小微回复得很快:"知道,正规连锁品牌,在南方很火,正在向北方扩张。他们找你了?"
"嗯,昨天刚联系,条件不错。"王本堂斟酌着词句,"就是有点担心商业内容会影响账号调性。"
"商业化和内容质量不冲突,关键看怎么做。"林小微的回复带着她一贯的专业感,"有空可以聊聊,电话方便吗?"
五分钟后,王本堂的手机响起。林小微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比平时多了几分随意:"刚下班,边走边聊。'味觉中国'这个合作其实是个好机会。"
"怎么说?"王本堂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夜色。
"他们找你的原因很明显——你在北方城市有影响力,而他们需要打开北方市场。"林小微分析道,"关键是,你要坚持自己的内容风格,别变成纯广告。"
电话那头传来地铁报站的声音,林小微继续说道:"我看过太多优质账号被商业合作毁掉的案例了。记住,粉丝喜欢的是你的内容,不是广告。"
这番话让王本堂想起前世自己接的第一个大单——一个家电品牌,当时为了满足甲方要求,他把视频改得面目全非,结果不仅数据惨淡,还掉了一大批粉。
"我有个想法,"王本堂突然说,"把他们的菜品融入我的'深夜治愈'系列,不刻意突出品牌,而是讲食物与情感的故事。"
"这个方向不错。"林小微的声音带着赞许,"保持你的风格,商业元素自然融入。对了,'城市生活家'的评选会参考商业化能力,这个合作来得正是时候。"
通话结束后,王本堂立刻给"味觉中国"的品牌总监赵明回了邮件,提出了自己的创作思路。不到半小时,赵明就打来电话表示赞同,只是要求在视频描述中加上品牌话题和官网链接。
商业合作敲定的喜悦还没持续多久,现实问题就接踵而至。王本堂在剪辑第二条视频时,发现自己的老款笔记本电脑已经不堪重负,频频卡顿死机。
"得升级设备了..."他揉了揉太阳穴,看着银行账户里刚刚到账的1.5万元预付款。前世他总舍不得在设备上投资,结果内容质量始终上不去。这次他决定反过来——先投入,再盈利。
第二天上午,王本堂准时提交了"城市生活家"计划申请,然后直奔数码城。三小时后,他带着一台高配MacBook Pro和一套入门级收音设备回到了出租屋。看着几乎见底的账户余额,他苦笑着安慰自己:"必要的投资,必要的投资。"
设备问题解决了,但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为了按时完成三条视频,王本堂连续工作了36小时,只在桌上趴着睡了两次。当最后一条视频导出完成时,他的眼睛已经布满血丝,手指因为长时间剪辑而微微发抖。
"这样不行..."王本堂瘫在椅子上,意识到单打独斗的局限性。前世他就是因为不愿组建团队,导致内容产出不稳定,最终被更有组织性的账号超越。
他打开招聘网站,发布了两条信息:招聘兼职剪辑师和内容策划各一名。要求很简单:熟悉抖音生态,能接受弹性工作制。令他意外的是,不到两小时就收到了十几份简历。
经过两轮筛选,王本堂约见了两位候选人。第一位是刚毕业的电影学院学生张伟,专攻后期制作。面试时,这个戴黑框眼镜的年轻人一句话打动了王本堂:"我看过你所有的视频,知道怎么保持你的风格。"
第二位是个叫刘雨桐的女孩,25岁,之前在本地一家新媒体公司做文案。她提出的一系列内容升级建议,与王本堂不谋而合。"你的'深夜治愈'系列可以加入更多人物故事,"她说,"让观众不只是看,而是感受。"
当天晚上,王本堂就与两人达成了合作意向:张伟负责视频剪辑,刘雨桐协助内容策划,都按项目付费。虽然这会增加成本,但他算过账,只要保持目前的商业合作频率,完全负担得起。
团队组建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完成"味觉中国"的三条视频。三人挤在王本堂的出租屋里头脑风暴,刘雨桐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把三条视频做成一个连续的故事?一个都市人通过美食找回生活热情的过程。"
张伟立刻补充:"可以用同样的主角,同样的时间线,只是场景和菜品不同。"
王本堂眼前一亮。这比他原先计划的三个独立视频有创意多了!他们连夜修改了脚本,决定讲述一个加班到崩溃的白领,连续三个深夜在"味觉中国"偶遇不同人物(退休厨师、单亲妈妈、返乡青年),通过美师和交流重拾希望的故事。
拍摄和剪辑花了整整一周时间。当最终成品呈现在眼前时,王本堂几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的账号出品——画面质感、叙事节奏、情感表达都上了一个台阶。他给赵明发去了消息,对方回复了一连串的惊叹号:"太棒了!完全超出预期!"
第一条视频在周五晚上8点发布。王本堂、张伟和刘雨桐守在电脑前,紧张地刷新着数据。前半小时的增速平平,但一小时后,视频突然被推上了同城热榜,数据开始直线上升。
"成功了!"张伟盯着后台不断跳动的数字,兴奋地拍桌。点赞数突破5万,评论区内一片"看饿了""这故事太真实了""明天就去尝尝"的呼声。连"味觉中国"的官方账号都留言:"这就是我们想传达的美食理念!"
但喜悦只持续到第二天中午。王本堂起床后习惯性查看手机,发现评论区风向突变。热评第一变成了一条质疑:"呵呵,果然火了就开始恰烂钱,取关了。"下面跟了几百条类似评论:"广告太硬了""商业化味道太重""失去初心了"。
更糟的是,视频的完播率从最初的45%降到了32%,粉丝数也开始缓慢下降。王本堂的手指冰凉,胃部一阵绞痛。前世那个因商业化失败而失去粉丝的噩梦似乎正在重演。
他立刻在三人小群里发了紧急会议通知。半小时后,张伟和刘雨桐匆匆赶到,脸上写满担忧。
"我们是不是太注重故事性,忽略了品牌展示?"刘雨桐咬着嘴唇,"赵明那边会不会不满意?"
"不,问题正好相反。"王本堂摇头,声音异常冷静,"我们太想满足甲方,把品牌植入做得太刻意了。粉丝反感的是这个。"
张伟调出视频数据:"完播率下降主要发生在品牌logo出现的后五秒,说明观众一到商业部分就划走了。"
王本堂站起身,在狭小的房间里踱步。前世积累的经验告诉他,处理这种危机的关键在于速度和坦诚。"我们需要立刻回应,但不是简单道歉或解释。"
他有了主意:"拍一条幕后花絮,展示我们创作的真实过程,包括商业合作的考量。不回避问题,而是把选择权交给粉丝。"
三人立刻行动起来。张伟整理拍摄素材,刘雨桐撰写文案,王本堂负责出镜。两小时后,一条题为"关于上条视频,我们想说..."的新视频上线了。视频中,王本堂坦诚地讲述了接这个商业合作的初衷、创作过程中的权衡,甚至展示了品牌方最初的要求和他们团队做出的调整。
"我们接商业合作是为了持续产出更好的内容,"他对着镜头说,眼神真诚,"但如果这种合作影响了你们的观看体验,我们宁愿少接。请在评论区告诉我们你的真实想法。"
这条回应视频迅速引发热议。令王本堂意外的是,大多数粉丝表示理解:"博主也要吃饭啊""内容质量没下降就行""比起那些硬广,你们的处理已经很克制了"。更让人惊喜的是,抖音小助手转发了这条视频,配文"优质创作者与粉丝的真诚对话"。
危机在48小时内逆转。不仅粉丝停止流失,还新增了2万多关注。"味觉中国"的赵明也打来电话,表示理解并尊重创作者与粉丝的关系,愿意调整后续合作方式。
尘埃落定后,王本堂请张伟和刘雨桐吃了顿大餐。席间,他举起酒杯:"这次教训很宝贵。我们证明了好的内容能赢得商业机会,但绝不能本末倒置。"
刘雨桐点头:"内容永远是第一位。商业合作只是让我们能持续产出好内容的支持。"
"对了,"张伟突然想起什么,"林小微昨天给我发消息,要了一些我们的制作流程资料,说是平台想研究我们的工作模式。"
王本堂一怔。林小微直接联系张伟?这有些反常。他打开手机,发现林小微确实给他发了一条未读消息:"危机处理得很漂亮。平台正在考虑将你的账号列入'城市生活家'重点培养名单,需要补充一些团队资料。"
他回复了感谢,然后犹豫片刻,又发了一条:"这次多亏你提醒我保持内容质量。有空请你吃饭?"
林小微的回复很快:"应该的。吃饭就算了,周末有个行业交流会,有兴趣可以一起来,介绍几个业内人士给你认识。"
王本堂看着这条消息,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在前世,他从未获得过这样的行业认可和人脉资源。重生后的每一步,似乎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周末的交流会在一个私人会所举行,规模不大但层次很高。王本堂见到了几位知名MCN机构的创始人、头部账号的操盘手,甚至还有抖音的高管。林小微作为引荐人,全程陪在他身边,适时地帮他融入各种谈话。
"这位是'本堂的深夜食堂'的王本堂,"她向一位中年男子介绍,"就是我跟您提过的那个把沉浸式内容和商业结合得很好的案例。"
中年男子——某知名投资机构的合伙人——上下打量了王本堂一番:"年轻人不错。现在能平衡好内容和商业的创作者太少了。有兴趣聊聊吗?"
交流会上,王本堂收获了三张投资人的名片、两个潜在商业合作意向,以及最重要的——"城市生活家"计划的预入选通知。
"正式名单下周公布,"离开时林小微小声告诉他,"但基本稳了。恭喜。"
夜色中,林小微的侧脸在路灯下显得格外柔和。王本堂突然意识到,这个女孩已经不仅仅是平台运营,而是他重生之路上最重要的贵人和朋友。
"谢谢你,小薇。"他罕见地用了她的名字,"没有你的指导,我不可能走这么远。"
林小微愣了一下,随即微笑:"是你自己的努力。平台只是给有准备的人提供机会而已。"她拦了辆出租车,"对了,下周开始你会有个专属运营对接,不再是我了。"
这个消息像一盆冷水浇下。王本堂僵在原地:"为什么?我...我们合作得不好吗?"
"正相反。"林小微拉开车门,"你升级为重点账号,会有更资深的运营负责。我还是小运营,管不了大V。"她的语气轻松,但眼神中闪过一丝王本堂读不懂的情绪。
出租车驶离后,王本堂站在路边,心中五味杂陈。事业上的成功近在咫尺,但为什么心里会有种莫名的失落?他摇摇头,把这归咎于对变化的正常不安。
回到家,王本堂打开电脑,开始起草新的内容规划。无论运营换成谁,内容质量永远是根本。这一次,他不会再犯前世的错误,不会因为任何外部因素而放松对内容的要求。
窗外,城市的灯火依旧璀璨。王本堂深吸一口气,在文档顶端写下:"内容第一,商业第二——永不违背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