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一批棉衣送往前线的消息传回厂里那天,女工们自发地在车间挂了面红布,上面用白线绣着“保家卫国”四个大字。陈天看着那歪歪扭扭却格外有力的字迹,忽然想起大靖朝时,阿禾用木炭在墙上画的太阳——都是在灰暗里,努力透出的光。

王姓汉子在厂里当了杂工,每天跟着搬运棉花、整理布料,闲下来就蹲在织布机旁看,问东问西。这天他突然找到陈天,手里攥着个布包:“陈先生,俺想跟你学织布机的手艺。”

布包里是他从江南带来的棉种,颗粒饱满:“俺想等打完仗,回村里开个小纺织厂,让乡亲们不用再背井离乡。”

陈天看着他眼里的光,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他接过棉种,放进贴身的口袋:“成,我教你。等你学会了,咱们厂的机器,分你两台带回去。”

【触发“传承”支线:教会王姓汉子基础机械维修技能,奖励积分100点,功德点60点。】

日本商会那边果然没罢休,断了棉花供应后,又开始散播谣言,说陈氏纺织厂的棉布掺了劣质棉,穿了会生病。一时间,不少老客户都犹豫了,订单量掉了近三成。

沈曼青急得嘴上起泡:“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得想个法子辟谣。”

陈天却不慌,他让人把厂里的棉花和棉布搬到门口,摆了个摊子,免费让路人查验。又请了几个有声望的乡绅来参观车间,亲眼看着从棉花到棉布的全过程。

“是不是好棉,是不是好布,大家眼睛是亮的。”陈天站在摊子前,对着围观的人说,“我们陈氏的布,织的是良心,做的是底气,绝不含糊!”

有个穿长衫的先生摸了摸棉布,又捻了捻棉花,朗声对众人说:“我做了三十年布庄生意,这布的品质,我敢担保!”他转头对陈天拱手,“陈先生,给我来五十匹,我布庄要挂‘陈氏棉布’的招牌!”

【“立信”支线完成,获得积分150点,功德点80点,订单量恢复并增长20%。】

谣言不攻自破,厂里的订单反而比以前更多了。连法租界的洋行都派人来,说要订购一批棉布,运到国外去。陈天看着订单上的外文,忽然想起现代商场里的“中国制造”标签,心里涌上一股自豪——不管哪个时代,好东西总能被看见。

入冬后,天气越来越冷,前线的棉衣订单也越来越急。沈曼青几乎住在了厂里,和工人们一起熬夜赶工,原本精致的旗袍换成了方便干活的短褂,头发也简单挽成个髻,却比往日更有精神。

“这批棉衣要送到台儿庄,那边刚打完仗,伤员多,得多缝些厚实的。”她拿着尺子量着布料,手指被针扎破了,往嘴里吮了吮,又接着干活。

陈天看在眼里,默默让人在车间里多生了几个炭火盆,又让厨房每天炖姜汤,给大家驱寒。王姓汉子学会了修机器,谁的织布机出了毛病,他三两下就能修好,成了厂里的“及时雨”。贫民窟的孩子们放了学,也会跑到厂里帮忙剪线头,小手冻得通红,却没人喊累。

【集体协作效率提升,触发“同心”成就,获得积分200点,功德点120点。】

除夕那天,厂里放了半天假。陈天请了所有工人和贫民窟的乡亲来厂里吃年夜饭,院子里摆了十几桌,炖肉的香味飘出老远。周老从江南寄来的新茶被泡在大缸里,喝起来带着清甜。

沈曼青难得穿了件红色的棉袄,给孩子们分糖果;王姓汉子和工匠们划拳喝酒,嗓门大得震耳朵;老秀才带着孩子们念《正气歌》,声音朗朗,盖过了远处隐约的炮声。

陈天看着眼前的热闹,忽然觉得,这民国的除夕,比现代孤零零的年夜饭更有滋味。他想起大靖朝的除夕,他和阿禾分吃一块糖画,院子里的积雪反射着月光,安静又温暖。原来幸福从来都不复杂,不过是有人一起吃饭,有人一起守岁,有人一起盼着明天会更好。

【触发“团圆”特殊事件,获得积分300点,功德点200点。当前总积分2300点,功德点1140点。】

年初五刚过,台儿庄那边传来消息,说收到了棉衣,战士们穿着暖和,打了场胜仗。消息传来那天,厂里的工人们自发地放了挂鞭炮,噼里啪啦的响声里,有人哭了,有人笑了,织布机的轰鸣声也仿佛带着喜气。

陈天站在布告栏前,看着那张皱巴巴的电报,忽然听见系统的提示音:

【主线任务“守护家族纺织厂,为抗战前线筹集物资”完成度100%,综合评价:优。】

【检测到宿主与当前世界羁绊稳定,可选择“永久停留”或“保留记忆脱离”。】

陈天的动作顿住了。他看着院子里晾晒的棉衣,看着沈曼青和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看着王姓汉子教孩子们认棉花的样子,心里忽然有了答案。

他还不能走。

台儿庄的战士还需要更多棉衣,江南的棉花该播种了,王姓汉子的小纺织厂还没开起来,孩子们的学堂还缺新书……还有太多事没做完。

【已记录宿主选择,可随时通过意念确认脱离。】

系统的声音消失后,陈天转身回了车间。沈曼青正拿着新到的订单,眼睛亮得像星星:“陈天,咱们的棉布被选成了‘爱国布’,要批量生产,送到全国各地去!”

陈天接过订单,上面的数字密密麻麻,却一点不觉得沉重。他笑着拿起剪刀,剪下一段棉线:“那还等什么?开工!”

织布机的轰鸣声再次响起,和着窗外的春光,像一首关于希望的歌。陈天知道,不管是大靖朝的田埂,还是民国的纺织厂,只要心里的那点热还在,日子就总能织出温暖的模样。

至于离开的那天?

等把春天的棉花收了,等第一批“爱国布”运到远方,等王姓汉子带着机器回江南……再说吧。

至少现在,他只想守着这轰鸣的机器,守着这些为生活努力的人,守着这乱世里,一点点织出来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