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开春后,江南的棉花种下去了,陈天托周老多留些棉种,打算在上海郊区也辟一片棉田——总依赖别人终究不踏实,自己有地有棉,才能真正站稳脚跟。沈曼青帮他找了块荒地,离厂区不远,以前是片坟地,没人敢要,陈天却不在意,带着王姓汉子和几个工人,一锄头一锄头地开垦,把碎石和杂草清出去,又挑来粪肥改良土壤。

“等秋天收了棉,咱们就不用看别人脸色了。”陈天擦着汗,看着翻耕好的土地,眼里满是期待。王姓汉子蹲在田埂上,把带来的棉种小心翼翼地播下去,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宝贝:“俺娘说,土是活的,你对它好,它就给你长好东西。”

【开辟自有棉田,触发“根基”主线,奖励积分200点,功德点100点。】

厂里的“爱国布”越卖越火,不仅国内订单不断,连海外的华侨都托人来买,说要做成衣服穿在身上,告诉别人“我是中国人”。陈天趁机扩大生产,又招了几十个贫民窟的妇女,教她们织布染布,管吃管住,工钱比别家高两成。

“陈先生是好人啊。”有个带着三个孩子的寡妇,领到第一个月工钱时,给陈天磕了个头,“您救了我们全家的命。”

陈天赶紧把她扶起来:“是你自己挣的,好好干活,日子会越来越好。”他看着车间里越来越多的身影,忽然明白,所谓“守护”,不只是守住一个厂子,更是给这些在乱世里挣扎的人,一个活下去的指望。

【“济困”支线超额完成,获得积分150点,功德点80点,解锁“民心所向”称号(小幅提升周边势力好感度)。】

日本商会彻底没了辙,翻译官后来又来过一次,想低价收购厂里的旧机器,被陈天赶了出去。据说没过多久,日本商会因为屡屡碰壁,加上后台被调回国内,渐渐在上海滩销声匿迹了。

这天,沈曼青带来个好消息:“租界里的洋行想跟咱们合作,用咱们的棉布做军装,运到东南亚去支援华侨游击队。”她递过合同,“价格不错,而且……能让更多人知道,中国人在抵抗。”

陈天看着合同上的条款,忽然想起现代历史书上的“华侨支援”,原来自己也成了这历史的一部分。他拿起笔签下名字:“不仅要做,还要做好。让他们看看,中国的布,结实!中国的人,更结实!”

【触发“国际”支线:完成首批出口订单,奖励积分300点,功德点180点。】

夏天来时,郊区的棉田长出了绿油油的苗,像一片绿色的海洋。陈天每天下班后都要去看看,浇水、施肥,动作熟练得像个老农夫——这手艺,还是在大靖朝那三分田里练出来的。王姓汉子跟着学了不少,已经能独立打理棉田,他常说:“等回去了,俺就把村里的地都种上棉,让全村人都穿自己织的布。”

贫民窟的学堂也扩大了,不仅教认字,还添了台旧织布机,陈天让女工们轮流去教孩子们织布。阿禾要是在这儿,肯定是最积极的那个,说不定还会发明些新花样。

【“育才”支线进阶完成,获得积分250点,功德点150点。】

入秋时,江南的新棉运来了,白得像雪,郊区的棉田也迎来了第一次丰收。陈天组织工人采摘,沈曼青带着洋行的人来参观,看着堆成山的棉花,洋人竖起大拇指:“Good cotton!Good factory!”

第一批用自家棉花织的布出来了,陈天让人做成几十件衬衫,给厂里的工人和学堂的孩子们每人发了一件。王姓汉子穿上新衬衫,红着脸说:“长这么大,头回穿这么好的衣裳。”孩子们则穿着衬衫在院子里跑,笑声像银铃。

【“自给自足”成就达成,奖励积分300点,功德点200点。当前总积分4000点,功德点2020点。】

这天晚上,陈天坐在办公室里,翻看着账本。厂里的规模比他刚来时扩大了三倍,有了自己的棉田、织布厂、染坊,还在江南开了家分号,由周老的儿子打理。沈曼青说,等抗战结束,他们就把厂子开到全国各地去,让“陈氏纺织”的招牌,挂遍大江南北。

【主线任务“守护家族纺织厂,为抗战前线筹集物资”综合完成度200%,判定为超额完成。】

【检测到宿主与当前世界羁绊深度极高,可选择“永久停留”或“保留记忆脱离”。】

系统的提示音再次响起,陈天却异常平静。他走到窗边,看着厂区的灯火,织布机的轰鸣声隐隐传来,像熟悉的心跳。他想起大靖朝的夜晚,也是这样的宁静,只是那时是虫鸣,现在是机器声,却同样让人踏实。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棉种,是江南带来的,已经被体温焐得温热。又想起阿禾画的麦田,沈曼青坚定的眼神,周老的眼泪,王姓汉子的笑容……这些碎片拼凑起来,就是他在这个世界的全部生活。

“系统,”他在心里轻声说,“再等等。”

等抗战胜利的那一天,等王姓汉子带着机器回江南,等孩子们都长大成人,等“陈氏纺织”的招牌挂遍全国……

至少现在,他只想守着这轰鸣的机器,守着这片刚丰收的棉田,守着这些在乱世里互相扶持的人,守着这一点点织出来的、属于民国的希望。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账本上,也落在陈天的脸上。他笑了笑,拿起笔,开始规划明年的生产计划——日子还长,得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就像在大靖朝时那样,就像在这个民国里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