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次日上午10时许,乌云散去,重新迎来一抹亮眼的阳光。海浪仍然汹涌,却远不及昨日险恶。甲板上到处都是昨夜风雨洗刷的痕迹,积水随着船身颠簸四处流淌。德拉库尔召集巡洋舰指挥官们在舰桥用无线电召开短会,商讨接下来的航线。

“已经过去四天了,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确凿迹象,”一名巡洋舰舰长音色沙哑,语速急促,“刚才和伦敦方面做过无线电联络,情报部门仍不确定‘俾斯麦’的具体方位,也有可能它已大幅偏离我们目前的搜索区域。”

勒菲弗尔少将也通过无线电频道表达了看法:“我们必须考虑分头行动,以扩大搜索面。如果再拖下去,‘俾斯麦’可能已进入更深远的洋面,与我们彻底错过。”

然而,分兵在海战中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尤其在没有航母与空中支援的情况下,每艘巡洋舰单独面对德军潜艇或其他威胁都很危险。“黎塞留”号若与编队分离,也意味着少了巡洋舰队的护卫,一旦遭到多艘敌舰围攻或潜艇集火,后果难以预料。

德拉库尔在舰桥中央沉思片刻,看向舷窗外的大海。“分头搜索固然更快,但也要防止各自为战、被德军各个击破。”他声音低沉,却透着坚定,“我建议:让两艘巡洋舰向北偏西航线扩大搜索范围,另一艘巡洋舰则继续与我们同行;我们之间保持电台联络,如果那两艘巡洋舰一旦发现任何可疑目标,立刻报告,我们再做调整。”

此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安全与效率,也显示出德拉库尔对手下军官和舰只的信任。勒菲弗尔少将思忖片刻后,表示同意:“那就这样办吧。我们无法再浪费时间。上帝保佑我们能快点找到德军的踪影。”

会议结束后,两艘巡洋舰立刻转向北偏西,从舰队主干中分离,浪花在舰艏翻卷。留下的三艘巡洋舰与“黎塞留”号继续航向正西偏南,以便切断“俾斯麦”可能南下的大范围航道。如今,整个大西洋就像是一盘散落的棋局,每一步都可能是关键,却也可能落空。

决定分头行动的当天下午,“黎塞留”号上的观测哨再度报告:视野范围内漂浮着一块破损的木筏,上面似乎有人影。这种情形在大西洋上并不少见,商船或护航舰队遭到潜艇袭击时,幸存者常常乘坐救生筏漂流海面。

然而,当“黎塞留”号与那艘巡洋舰小心靠近后,却发现木筏上只有两个人,还奄奄一息。救援小队将他们接到舰上,医生紧急施救后,从只言片语的交谈中,得知他们是某艘英国商船的船员。那艘商船三日前在相对靠东的海域遭不明战舰袭击沉没,袭击者火炮威力惊人,一击便重创商船的船体。船长和大部分船员都没能逃生。

“火炮……一击就把船给打断了?”博纳风火控军官听到这段描述时,面色凝重,“难道真是德军的重型巡洋舰或战列舰?”

“那艘战舰庞大、舰首还涂着某种黑色标志……我们没看清,它连悬挂的旗帜都似乎有所伪装,但绝对是德国舰艇……”那幸存者由于长时间漂流而虚弱,语气却非常肯定,“它从东北方向驶来,几乎没费多少炮弹,就……就击沉了我们。”

消息令人震惊:“俾斯麦”号极可能已悄悄进入这片海域,并以商船为练手。 若再让它游荡下去,其威慑和破坏力不堪设想。更重要的是,这说明它的航线较情报预测更为灵活,也可能比“决心”舰队更早到达特定海域。

医生向德拉库尔报告,两名幸存者身体状况堪忧,需要医药与食物治疗。作为盟军舰艇,“黎塞留”号理所应当施以援手,并尝试向伦敦或其余友军舰队转交伤员。然而大西洋此时敌情不明,贸然返航或变更航向,会耽搁行动。德拉库尔咬了咬牙,下令将幸存者临时安置在舰上,并同时尝试通过短波电台向英国方面通报该情况,请求分派更近的盟军小型舰艇前来接收伤员。

他知道,这两条人命的安危固然重要,但面对“俾斯麦”,整个大西洋航运线上还有更多生命需要守护。如今,“黎塞留”号与其巡洋舰伙伴肩负着不可或缺的责任。哪怕这一切都充满凶险,也只能继续向前,不能退缩。

接下来的两天,海面上的空气越发沉闷,水气蒸腾,似乎再度酝酿着一场暴风雨。虽然与那两艘分离搜寻的巡洋舰通过电台交换情报,但依旧没有新的发现。大西洋像是有意在戏弄这几艘苦苦追寻的战舰,隐匿了“俾斯麦”的行踪。

夜晚,舰桥上的轮值组相对更为紧张。昏暗灯光之下,观测手不敢丝毫怠慢,眺望漆黑海面上可能出现的任何光点或轮廓。火控室与副炮指挥中心也随时在状态就绪,只要一听到“敌情警报”,他们就会在最短时间内打开火控雷达,装填炮弹,随时准备开火。

这种高级别的戒备虽然令人疲惫不堪,却是必要的。德军海军在潜艇战之外,也会选择在夜间发动突袭。若“俾斯麦”已知晓有法国舰队在附近,为了避免被多舰夹击,或许会主动出击。德拉库尔甚至反复在心里设想:如果“俾斯麦”想要单挑“黎塞留”,在夜战中确有不小机会。不过,我也并非毫无胜算。

法舰与德舰相较,火炮口径互为伯仲,“俾斯麦”号配备八门380毫米炮,“黎塞留”号主炮同为380毫米;但火炮射速和射击精度上,谁能更快更准,就可能占据先机。“俾斯麦”的装甲在德国工程的精心设计下非常坚固,而“黎塞留”号的船体布局和防护也堪称独到;两者对决,极有可能是一场正面硬碰硬的惨烈交锋,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船毁人亡。

舰员们在闲暇的对话中也会揣测:“如果真遇到‘俾斯麦’,咱们能打赢吗?”有的人满怀信心,有的人心中却潜藏一丝忧虑。但每个人都清楚,在自由法国可怜的海军力量中,“黎塞留”号已经是最强大的存在,他们必须挺身而出。在这艘船上,只有一个信念:力战不退,不怕牺牲。

又是一夜过去。清晨的海面,天空像是被灰尘蒙蔽,阴云不散,浪头拍打舰身的声音似在低声咆哮。舰队渐渐驶离北大西洋的中线区域,朝着更偏南的洋面挺进。根据最新情报分析,“俾斯麦”若想进行补给,可能会选择在北大西洋中部或往更南的海域与德军补给舰会合。只要能截断这种补给通道,也许就能迫使“俾斯麦”暴露行踪。

德拉库尔随手翻着地图,一边听通信军官汇报电报内容。“两艘分离巡洋舰暂未发现目标,只是在夜里遭遇一艘苏联籍商船。那艘商船声称没有遇到德军。英国那边最新的情报也依旧模糊……目前我们只能继续推进。”他若有所思地看向勒菲弗尔少将:“看来我们还要再深入一段。”

勒菲弗尔点头:“这片海域已远离英军常规巡逻路线,德军潜艇的活跃度或许会更高。我们可能还会遇到更危险的局面。”

舰桥上的气氛沉重而焦躁。所有人都知道,一旦进入这片少有盟军舰船活动的洋区,任何求援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回应。若真的面对“俾斯麦”,这很可能是一场孤军奋战。可事到如今,却无路可退。

时间在期待与焦虑中缓缓流逝。穿越层层阴云的阳光,无力地映照在“黎塞留”号灰白相间的船体上。远处,剩下的那艘巡洋舰与其保持着一定距离,以避免双方都成为同一个潜艇攻击的靶子。舰面上,官兵们依旧有序忙碌:炮位检查、弹药清点、轮机检修、信号灯呼叫……这一切宛如一首在海上不断重复的工作交响曲,却在隐隐诉说着即将到来的危机。

当夜幕再度降临,“黎塞留”号依然坚守在自己的航线上,像一把暗色的长剑,缓缓划破黑暗的海洋。舰上的每一个人都在等待,都在准备——等待命运般的邂逅,准备一场决定性炮战。

越是暴风雨前的巡航。越是沉默无言的大海,越潜藏着不可预测的危险。德拉库尔紧攥拳头,看着舰桥舷窗外翻滚的浪潮,脑海中不断回放着“俾斯麦”的数据资料:排水量、航速、火炮射程、装甲分布……在脑海里模拟了无数次对战场景后,他眼中的犹疑也渐渐褪去。能带着“黎塞留”号走到这里,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无畏的宣言。无论是海战还是命运,他绝不退缩。

船钟敲响凌晨零点,新一天开始。云层之中,电闪雷鸣若隐若现。铁灰色的海面在夜色与闪电交替下时明时暗,宛如一头蛰伏的巨兽,暗暗蓄势,随时准备吞噬闯入者。即便如此,“黎塞留”号和那艘忠诚陪伴的巡洋舰,仍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