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黎塞留”号带领着自由法国巡洋舰队航向北大西洋,天气渐渐变得阴冷起来。春末的洋面依旧不友好,狂风卷起灰色的浪花,拍打在船舷上,似乎预示着前方必将遭遇的激战。这支被英军情报部门临时称作“决心”特混舰队的远航,看似充满凶险,但对德拉库尔和他的舰员们来说,却更像是一场来之不易的证明。他们要向同盟国、向祖国、也向自己展示:法国人的血性和钢铁并未在沦陷后消磨殆尽。
舰队出航的第三日清晨,甲板上的海水因北大西洋寒冷的洋流而显得格外透亮。海面上荡漾着轻雾,远处云层低垂,仿佛一顶即将倾覆的苍穹。整支舰队维持在相对紧凑的队形内:“黎塞留”号居中,三艘巡洋舰则呈梯形分布,分别担负左右护卫、前方尖兵和后方警戒任务。
一面要搜索“俾斯麦”号,一面又需时刻提防德军潜艇的潜在袭扰。通讯部门和观测人员时刻监控海面、空气甚至水下可能出现的任何动静。此时,没有航母编队,没有空中预警机或侦察机提供远程信息,这种“盲搜”带给所有人巨大的心理压力。
同样考验着舰队的,是变幻莫测的洋流与天气。北大西洋海况复杂,雾、雨和狂风常常在几个小时内骤然切换。整个早晨,海浪相对平稳,但下午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海面卷起三四米的浪涌,甲板也随之变得湿滑。火炮维护人员不得不系好安全绳在甲板上进行日常巡检;导航员连续测算风向与流向,只为保持预定航线;而德拉库尔则须在舰桥上通过无线电与巡洋舰联络,确认编队队形不会因恶劣海况而被冲散。
船长,前方海域发现不明浮油带!当晚19时,一则急促的观测报告引发全舰关注。习惯在舰桥值守的德拉库尔瞬间抬头,转向望远镜观察——那是一片随波浪翻滚的乌黑油带,在北大西洋上显得触目惊心。
“各部门注意,保持机动航速,侦察分队准备前往取样。”他果断发出指令。油迹往往是战舰、商船、潜艇受损或故意抛洒的产物,有时也可能是船只更换燃料时不慎泄露。若这片浮油带来自“俾斯麦”号,那就意味着他们或许离这艘德国主力舰不远。然而,一切都还只是猜测。
不多时,巡洋舰方面的回报确认:这片油迹或许出自某艘德军护卫舰或商船,但暂时并没有更明确证据。德拉库尔并未让舰队在此处久留,毕竟在对方的潜艇威胁下,贸然降低航速停留是个危险之举。于是,舰队一边保持警戒,一边持续向西北方向搜索。
夜幕降临,风浪更大,战列舰庞大的舰体也随波起伏。指挥舱里,海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了多条待搜索海域和预估路线。此刻,德拉库尔已然感觉到一种被黑暗与海浪包围的窒息感。所谓“大海捞针”,正是这般滋味。
晚上22时30分,舰桥内的指挥灯光暗黄柔和,雷达与声呐运转时发出低沉的嗡鸣。即便心里明白这是一次艰苦的搜索行动,德拉库尔仍难免焦躁。自从“黎塞留”号加入自由法国海军后,他一直期待能以最直接的方式证明这艘巨舰的价值。然而现在,他们面对的是茫茫夜海与未知的敌人。
在稍事休息的间隙,他走下舷梯,沿着狭窄的通道来到轮机舱区域。此刻,轮机长费卢克正带着几名机电兵在检修蒸汽轮机与发电机组。滚烫的蒸汽和柴油的气味混杂着,灯光下,水汽在管道间升腾。见到舰长莅临,费卢克停下手头的扳手,敬礼道:“舰长,轮机一切正常,我们还能维持巡航速度。”
德拉库尔拍了拍他身边的钢缆:“兄弟们辛苦了。再多坚持一会儿,今晚的风浪可能更大了,注意安全。”
“是。”费卢克点点头,他深知保养与操纵轮机系统的重要性。海战中,航速就是战列舰的半条命,特别是此番要追击高机动能力的“俾斯麦”号,倘若轮机出现故障,将一切都前功尽弃。
继续往前走,德拉库尔来到士兵舱室区。一群年轻的水兵围坐在一起,一边讨论着最新的情报传闻,一边对明日乃至今夜可能发生的战斗激动不已。有人说,“俾斯麦”号可是德意志海军最可怕的主力舰,怎么可能那么容易让我们逮到?也有人反驳,纵使德舰强大,“黎塞留”号也不落下风,况且我们还有巡洋舰队相助。听到甲板上传来的脚步声,他们停止交谈,立刻起身敬礼:“舰长好!”
德拉库尔微笑着点头。“我正好路过,听你们在聊什么?想必是关于‘俾斯麦’号吧。”
那群年轻水兵有些腼腆地笑了笑。一位叫博莱的副炮射手小心翼翼地说:“长官,我们都盼着早点和德舰交手。前两天路过油迹带,以为快找到目标了,结果又没下文。大家都心里有火,只怕找不到机会亮剑。”
“呵。”德拉库尔心中一阵感慨。从某种角度说,这些年轻人对海战的渴望或许带有些天真。然而,他也正需要这样的战斗热情来支撑这个并不算强大的舰队。“我可以体会你们的心情,”他的目光在众人脸上停留片刻,“但大海不会轻易向我们透露敌人的位置。我们要有更耐心的准备。要相信,一旦真和‘俾斯麦’对阵,我们将用法国人的尊严去赢得胜利。”
平静的话语,在狭窄的舱室里回荡,却犹如一束火焰照亮了人心。年轻的水兵们一个个挺起胸膛,回应着舰长的目光。他们都是走过国家沦陷的岁月、或者为了祖国而背井离乡的新旧船员;若说在这样的时刻还有什么共同的语言,那便是对法国的信念与热爱。大家此时此刻只想将这份激情融入到“黎塞留”号的主炮与引擎之中,若有机会,定要把德军迎头痛击
翌日凌晨,天气突变,大雨在短时间内倾盆而下,雷声在远处轰鸣,舰上的观测极为困难。闪电划过天际的白光,映出正在波涛之间艰难前行的舰队轮廓。在恶劣天气中,若有德军潜艇潜伏于附近海域,极可能利用海况与雷雨造成的观测死角,伺机发起袭击。
德拉库尔也相当清楚这一点。凌晨4时,他亲自在舰桥上坐镇指挥。通讯军官、导航员、气象兵都各就各位;信号灯一闪一闪地传递着指令,让几艘巡洋舰分列不同方向扩大警戒范围。同时,“黎塞留”号上的声呐与监听系统也在大风浪中尽力搜索。粗犷的雨声拍打在舰桥钢化玻璃上,掩盖了不少声响,但船员们依旧咬紧牙关坚守,没有丝毫松懈。
“舰长,发现不明声响,可能是潜艇螺旋桨噪音!”清晨5时43分,监听室的一声警告顿时令所有人神经紧绷。德拉库尔迅速拿起话筒:“确认方位、距离、速度!”
“方位约010,距离不明,可能在我们左前方数千米内,噪音断断续续,也可能是鲸群——但很难百分之百确认。”监听官的语气透着谨慎。
一旦对方真是德军U艇,这种天气对他们有利:低能见度加大了主炮甚至副炮直接射击的难度。德拉库尔毫不犹豫地下令:“命令巡洋舰编队调整队形,左右两侧向外扩散5度,投放有限的主动声呐脉冲及少量深弹试探。‘黎塞留’号保持现航向,但提高戒备。各炮位进入战斗准备。”
顿时,舰队内的三艘巡洋舰上,水兵开始忙碌地向深水炸弹发射轨填充弹药,并开启主动声呐。借助声波与回音探测水下目标,或许能捕捉到可疑潜艇位置。雨势依旧猛烈,闪电与雷声不时撕裂夜幕,映照出巡洋舰舰身在波涛中大幅度起伏的轮廓。
几分钟后,前方巡洋舰传来模糊不清的报告:“未探测到明显回波,不排除是海洋生物群或背景噪音。我们将继续扩大搜索半径。”
德拉库尔沉吟片刻,示意让舰队保持高度戒备却先不主动发动大规模攻击。既不能贸然浪费宝贵弹药,也不能贸然变换航线而耽误“俾斯麦”的拦截。此刻最好的选择是先以防御姿态稳住阵脚,静待是否会有突发状况。
而事实证明,这次疑似潜艇接近的警报最终归于虚惊。随着巡洋舰抛下几枚试探性的深水炸弹,却没有任何爆炸命中目标的反馈。雨势渐渐减弱,天际泛起灰白之色,“黎塞留”号和护航舰队继续按照既定的搜索线路前行。一整夜的紧张戒备后,许多舰员都已疲惫不堪,但他们还不能松懈。“俾斯麦”依旧下落不明,任何一秒都可能是生死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