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既然祖国已陷入暗夜,那么我们就做那黎明前的火炬!”

——自由法国领袖 戴高乐将军

灰蒙蒙的海平线上,晨曦仍未散去昨夜的硝烟。北大西洋寒风呼啸,带着刀割般的凉意,仿佛要将每一寸甲板都侵蚀殆尽。经过一夜的浴血激战,“黎塞留”号和它的巡洋舰伙伴,带着焦灼与惨烈的伤痕,挣扎在波涛之间。

天边微光初现,乌云依旧堆叠着,预示着又一个多变的天气。甲板上一片狼藉:破碎的钢板、炸裂的管线、被冲击波掀翻的炮位护盾,散落满地。黑烟与硝石的气味仍旧弥漫在空气中,每一口呼吸,都混杂了刺鼻的烧焦味道。

舰长皮埃尔·德拉库尔缓缓走出舰桥,脸上缠着急救绷带,眼神中满是坚毅却也难掩疲惫。他用颤抖的手扶住破损的扶梯向下巡视:

• 前甲板区域被一枚德舰穿甲弹几乎贯穿,留下一个可怕的洞口,里面的损管小队正抢修水密隔舱,拼命阻止海水进一步灌入;

• 中后甲板则被接连爆炸震得变形,有几块装甲板边缘翻卷,如利刃般凸起;

• 几只残破的救生筏被冲散到舷侧,有些用来装载重伤员,等待转移或紧急救护。

舱门打开,医疗兵亨利拖着血迹斑斑的药箱,面色灰白地走过来。他刚从伤员堆里出来,声音嘶哑:“舰长,已经确认,昨夜战死二十九人,重伤十八人,还在搜寻失踪者……还有几十人不同程度受伤。”

听到这消息,德拉库尔目光沉痛,轻声问:“医生们……有足够的药品和包扎材料吗?”

亨利低下头:“储备有限,现在只够做紧急处理。我们还需要更多纱布、消毒液和输血设备……如果再遇激战,会很糟糕。”

德拉库尔呼出一口气:“明白,我会向盟军电台求助,看能否尽快寻到支援或补给。你先去忙吧。”

亨利微微敬礼,拖着脚步离开。此刻,“黎塞留”号上各部门都在伤痕累累状态:

• 轮机舱因数次剧烈机动、长时间超负荷航行以及多处弹片破坏,内部管路多处漏水漏气,轮机长费卢克带人彻夜未合眼;

• 火控室同样损坏了部分线路,好在年轻军官博纳风带队抢修,确保主炮依然有能力继续射击,但准确度和射速都可能打折扣;

• 通信系统接连遭受过电力短路和炸弹冲击,部分无线电频段无法使用,只能依靠备用电台时断时续地向外发送信号。

这个早晨,无人能安睡。甲板上、舱室里,到处是忙碌的脚步与压抑的气氛。若不是晨光之中还飘扬着那鲜明的蓝白红三色旗帜,人们几乎难以相信,眼前这艘伤痕累累的战列舰,正是自由法国海军的脊梁。“黎塞留”号没有沉没——这就是最大的安慰,也是证明“我们还活着、还要战斗”的象征。

勒菲弗尔少将率领的几艘巡洋舰,昨夜也参与了对“俾斯麦”号的鱼雷突袭。虽未取得决定性成果,却成功在关键时刻牵制德舰,为“黎塞留”号减轻了些正面压力。

此刻,巡洋舰队已在相对安全的距离上集结,进行自我检查与搜救。几艘巡洋舰都或多或少遭受了弹片袭击与海水倒灌,好在损失没有“黎塞留”号那般惨重。

清晨时分,勒菲弗尔让通信官持续与德拉库尔保持联络。巡洋舰队派出小型登船队,带着临时医疗物资、损管工具,尝试登上“黎塞留”号支援修理。

码头般的场景在波涛间上演:一艘小艇迎风颠簸,医护与技术兵齐力撑住,向“黎塞留”号舷梯靠近。索具与挂钩被放下,小艇内的人艰难地攀爬而上。一到甲板,他们便看到那骇人的破损与血迹,神色愈发凝重。

医护兵赶紧跟着舰上的亨利他们投入救治工作;技工们跑到轮机舱、配电间,加入抢修行列。这样的协力无疑让“黎塞留”号多了几分生存和再战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