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夜幕为燕京这座古老的都城披上了一层深邃的藏青色,华灯初上,车流如织。

一辆黑色的奥迪A6悄无声息地滑入一条僻静的胡同,在朱漆大门前稳稳停下。

祁同伟坐在驾驶座上,没有立刻下车。

他先是拨通了周维清的电话,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才拎起副驾驶座上那个方方正正的牛皮文件袋,整理了一下衣领,迈步上前,叩响了门环。

门“吱呀”一声开了,开门的正是周维清。他穿着一身居家的便服,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少了平日里的威严,多了几分长辈的亲和。

“进来吧,同伟,父亲正念叨你呢。”

穿过影壁,是一个雅致的四合院。院中一棵石榴树枝繁叶茂,树下摆着一张竹制躺椅,一位身形清瘦、头发花白的老人正躺在上面,盖着薄毯,闭目养神。

虽然老人未曾睁眼,但祁同伟能感受到一股无形的、锐利的目光落在了自己身上。

“老爷子好。”

祁同伟恭敬地躬身问候,随后直起身,不卑不亢地自我介绍:“我叫祁同伟,是周老师的学生。”

周老爷子缓缓睁开眼,那双眼睛虽有些浑浊,却深邃如古井,仿佛能洞悉人心。

他只是轻轻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但目光却越过祁同伟,落在了他手中那个方方正正的文件袋上。

祁同伟心中了然,微笑着上前一步,主动将文件袋打开,露出里面厚厚一摞装订整齐的资料:“知道老爷子您见多识广,这些是我在国外时,闲来无事记录下来的一些见闻和案例,没什么珍贵的东西,就是带来给您看看,打发打发时间。”

周维清一听便来了兴趣。

他太了解自己这个学生了,祁同伟的情商和城府远超常人,能让他如此郑重地、在第一次登门时就带进这个院子的,绝不可能是寻常的“消遣之物”。

“我先看看。”

周维清笑着,带着一丝好奇,抢在父亲面前接过了文件袋。

他请祁同伟在院中的石凳上坐下,自己则迫不及待地抽出资料,借着廊下的灯光,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

说是见闻,倒不如说是案例汇编。

第一篇案例,便是一桩震惊华尔街的跨国并购案中,涉及到的司法冲突。

从鹰酱政府的反垄断调查,到并购双方律师团的庭辩策略,再到背后资本的博弈与妥协,整个过程被剖析得淋漓尽致,逻辑清晰,入木三分。

而在案例的最后,祁同伟还附上了数千字的“心得体会”,详细阐述了他在其中作为被聘请的高级顾问,是如何通过几个关键的法律节点,为己方争取到最大利益的。

只读完这一篇,周维清便不由得抬起头,眼神中充满了赞许与惊讶:“我倒是忘了,你在美国法学界,也是个鼎鼎有名的大律师。

说起来,我这个做老师的,还得感谢汉东政法大学,要不是他们当年‘有眼无珠’,我们国家可就少了一位能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的法学奇才啊!”

他的话里带着几分调侃的快意。

一旁的周老爷子却皱起了眉头,显得有些不耐烦,沉声道:“别说废话,接着往下读。”

祁同伟见状,笑着主动请缨:“老师,还是我来吧,有些细节,我亲身参与的,解释起来或许更清楚一些。”

周维清欣然应允。于是,祁同伟便接过那份资料,用他那富有磁性而又条理清晰的声音,为周家父子娓娓道来。

从金融衍生品的法律风险规避,到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壁垒;

从上市公司的危机公关,到政府机构面临的行政诉讼……他将一个个枯燥冰冷的案例,讲得惊心动魄,引人入胜。

中途,他口袋里的手机发出“嗡嗡”的震动声,他却浑然不觉,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阐述之中。

一口气讲完了整整十个案例,竟已是繁星满天。

而这,还只是那厚厚一摞资料中的一小部分。

“开饭吧。”

周老爷子终于开口,声音里听不出喜怒。

他缓缓坐起身,周维清和祁同伟连忙上前,一左一右地将他搀扶起来。

饭菜很简单,四菜一汤,是寻常的家常便饭。

饭桌上,祁同伟主动为老爷子斟满一杯酒,双手端起,恭敬地说道:“老爷子,我敬您一杯,祝您身体康健。”

这一次,周老爷子脸上明显露出了笑意,他端起酒杯,正要一饮而尽,却被周维清拦住了:“爸,医生说了,您一天最多只能喝一两。”

“就你事多!”

老爷子瞪了儿子一眼,但还是只抿了一小口,眼神中的那份横眉竖眼,却透着一股浓浓的家庭暖意。

一顿饭在温馨的氛围中结束。

临别时,周老爷子拉着祁同伟的手,认真地说道:“小祁啊,有空就多来陪我这个老头子坐坐。

你老师现在是大忙人,整天见不到人影,还是你这个学生贴心。”

这句看似平常的家常话,却是对他最大的认可。

周维清亲自送祁同伟到院门口,看着自己的学生,眼中满是欣赏:“怎么样,要不要顺路去我家里看看?

我那个女儿,对你可是佩服得很。她也是你的师姐,你们年轻人,应该多交流交流。”

面对老师话语中毫不掩饰的“催婚”暗示,祁同伟苦笑着挠了挠头:“老师,您可别为难我了。

我这刚回来,寸功未立,可不敢去见师姐。

我得挑个好时间,做出点成绩来,不然怕师姐挑我的理,说我这个师弟不长进。”

一番话说得既风趣又得体,巧妙地化解了这份好意。

告别老师,祁同伟驱车回到燕京大学的专家公寓。

和早已熟睡的父母轻声打了招呼后,他走进书房,关上门,才终于拿出手机,看着那个来自汉东的未接来电,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他调整了一下情绪,将电话回拨了过去。

而在那个幽静的四合院里,周维清却并未休息。他重新回到院中,坐在父亲身边,为他续上一杯热茶。

“爸,您觉得同伟这孩子怎么样?”

周老爷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上面对他的那份报告,怎么说?”

周维清沉吟道:“报告的分量很重,上面非常重视。

已经有意向要成立一个高级别的跨部门研究小组,专门探讨他提出的‘法治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这个核心观点。

同伟的名字,也在这个小组的预选名单上。”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不过,也有一些不同意见。

有人觉得他太年轻,资历尚浅,骤然进入这种核心智囊团队,恐怕难以服众。”

周老爷子的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他将手中的茶杯重重往石桌上一放,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

“年轻人怎么了?

我看那些四平八稳的老同志,也未必有他这份敢想敢言的锐气和洞察力!”

老人缓缓站起身,背着手,望着满天星斗,一字一顿,掷地有声:

“我看,小祁是个干实事的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