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清水湾的春天在忙碌与希冀中悄然滑过,转眼已是初夏。阳光变得热烈而慷慨,将层层梯田上的麦穗染成一片醉人的金黄。微风拂过,麦浪翻滚,沙沙作响,仿佛大地在低语着一个古老而崭新的承诺。村口的老槐树华盖亭亭,投下浓密的绿荫,成了劳作间隙人们天然的休憩所。

村小学的教室里,窗明几净。王月梅站在讲台上,虽然身形依旧单薄,但脸颊已有了些微血色,眼神沉静而专注。她手中拿着一本崭新的《自然》课本,声音清晰而平稳: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讲了种子的力量。一颗小小的种子,埋在土里,只要有阳光、雨水和适宜的温度,就能冲破黑暗,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或是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她的目光扫过台下几十双明亮的眼睛,孩子们听得入了神。“这就像我们清水湾,经历了寒冬的风雪,只要人心齐,肯努力,也一定能迎来丰收的季节!”

她的比喻朴素而有力。讲台下,李小娟坐在最后一排旁听,认真地做着笔记,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讲台上那个身影的敬仰。经历了风雨,王月梅的课堂,不仅教授知识,更传递着一种坚韧的信念。

下课后,孩子们像一群欢快的麻雀涌出教室。几个大点的孩子没有立刻回家,而是跑到田埂边,小心翼翼地捡拾着散落的、尚未饱满的麦穗——这是村里默许的,孩子们小小的“勤工俭学”,捡来的麦穗可以换点铅笔、橡皮。

“王老师,您讲得真好!” 李小娟收拾好讲台,由衷地说。

王月梅笑了笑,目光望向窗外那片金色的海洋:“是这片土地和这些孩子,让我觉得自己还能做点事。小娟,你学得很快,以后这间教室,靠你了。”

“嗯!” 李小娟用力点头,充满干劲。

***

清水湾大队部(如今已改称村民委员会)的院子里,气氛却不像麦田那般祥和。几堆刚打下来的新麦散发着干燥的香气,但围在旁边的村民们脸上却交织着期待、焦虑和一丝茫然。

代理支书老支书(如今已被正式选为村支书)和周文彬站在一张方桌旁,桌上摊着几张写满名字和数字的纸张。周文彬的眉宇间多了几分干练,皮肤也晒黑了些。

“乡亲们!” 老支书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今年的公粮任务,公社已经定下来了!咱们清水湾,按老规矩,还是按人头和田亩数摊派!这是各家各户该交的数目!” 他扬了扬手中的纸。

人群一阵骚动。

“老支书!这‘大锅饭’还要吃到啥时候?” 一个壮实的中年汉子,赵大锤,忍不住喊了出来,“俺家劳力多,起早贪黑伺候那几亩地,收成比懒汉王二麻子家强多了!凭啥交一样多的公粮?剩下的按人头分,这不还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吗?”

“就是!这不公平!” 有人附和道。

“人家外村都听说要‘包产到户’了!咱们清水湾为啥还不动?” 另一个声音响起,带着急切。

“吵吵啥!吵吵啥!” 李富贵缩在人群后面,声音不大却透着股酸溜溜的劲儿,“政策是上头定的!你们瞎嚷嚷有啥用?**‘枪打出头鸟’!** 跟着走就完了!” 张家倒台后,他靠着“积极揭发”和“深刻检讨”,勉强保住了会计的位置,但威信大不如前,人也更显油滑世故。

周文彬上前一步,接过老支书的话头,声音沉稳:“乡亲们,赵大哥说得有道理!‘大锅饭’挫伤积极性,这问题工作组和村里都清楚!公社也在等县里的统一部署。但是,” 他提高了声音,“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眼下夏收在即,公粮任务关系到国家,也关系到咱们村的信誉!咱们清水湾刚缓过一口气,不能在这节骨眼上掉链子!”

他拿起另一张纸:“这是我和老支书、会计根据各户实际情况,初步拟定的‘联产计酬’方案讨论稿!简单说,就是先完成公粮任务,剩下的粮食,咱们根据各家出工多少、管理好坏,按工分比例分配!多劳多得!虽然还不是彻底的‘包产到户’,但比过去吃大锅饭强多了!大家先看看,提意见!等县里政策明朗了,咱们再往深里改!眼下最要紧的,是齐心协力,把麦子收上来,晒干扬净,按时把最好的粮食交给国家!把咱们自己碗里的饭,挣得更实在!”

周文彬的话,既有原则性,又带着务实的希望,像一阵清风,暂时吹散了人群中的焦躁。村民们交头接耳,看着那张“联产计酬”的讨论稿,眼神中的茫然渐渐被算计和期待取代。多劳多得!这四个字,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这些勤劳而渴望公平的庄稼人。

“文彬说得在理!” “先收麦子!收完再细说!” “对!先把公粮交了,剩下的按出力分,我看行!” 议论声渐渐统一。

老支书松了口气,赞许地看了周文彬一眼。这个城里来的知青,经过磨砺,已经真正融入了这片土地,成了村里不可或缺的“主心骨”。

***

在村卫生室(由陈老栓家一间偏房简单改造),气氛则安静得多。陈志刚穿着一件崭新的、浆洗得发白的“赤脚医生”白大褂,正小心翼翼地将晒干的草药分类、捣碎。空气里弥漫着艾草、柴胡等药材混合的独特气味。

“志刚哥!” 李小娟清脆的声音在门口响起,她手里拿着一个饭盒,“王老师让我给你送点新蒸的槐花饭,说谢谢你上次送去的止咳草药。”

陈志刚脸微微一红,连忙放下药杵,在衣襟上擦了擦手:“娟子…麻烦你了。王老师太客气了…她咳嗽好点没?”

“好多了!你那药管用!” 李小娟走进来,把饭盒放在小桌上,好奇地看着那些瓶瓶罐罐,“志刚哥,你这儿收拾得真干净。听说县里还要派医生下来指导?”

“嗯!” 陈志刚眼中闪着光,“工作组联系的,说是要帮咱们建立正规的村卫生室,还要培训我们这些赤脚医生!以后,头疼脑热就不用都往公社跑了!” 他拿起一本崭新的《农村常见病防治手册》,“我得抓紧学,不能给咱清水湾丢脸。”

“真好!” 李小娟由衷地说,“以后咱们村会越来越好的!学校,卫生室…对了,周同志说,等农闲了,还想组织大伙儿学点农业新技术呢!”

两人聊着村里的变化,眼里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李小娟的活泼开朗,像阳光一样驱散了陈志刚性格里残留的沉闷。他看着她生动的脸庞,心跳有些快。

“娟子…” 陈志刚鼓起勇气,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用旧报纸包着的小东西,“这个…给你。”

李小娟好奇地打开,里面是一支崭新的、笔杆上印着红花的钢笔。

“呀!真好看!” 李小娟惊喜道,“志刚哥,你…”

“我看你备课…那支旧的都漏水了…” 陈志刚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你…你不是想当个好老师吗?好老师…得有好笔。”

李小娟握着那支带着体温的钢笔,心里暖暖的,脸上飞起两朵红云。“谢谢你,志刚哥!我…我一定好好用它!” 少女的情愫,如同初夏田野里悄然绽放的野花,清新而美好。

***

村部办公室里,周文彬正伏案疾书。桌上摊着公社刚发下来的几份红头文件,标题赫然是《关于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试行)》。文件边缘已经被他摩挲得有些卷曲。

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文件的精神像一道强烈的光束,照亮了他心中酝酿已久的想法,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责任。彻底打破“大锅饭”,将土地承包到户,这将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水湾,准备好了吗?那些劳力弱的户怎么办?集体财产如何处置?水利设施谁来维护?一个个问题在他脑海中盘旋。

他拿起笔,在一沓稿纸上写下标题:《清水湾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方案(草案)》。每一个字都写得异常慎重。他知道,这份草案,将决定清水湾未来许多年的走向,牵动着每一户村民的心。

窗外,夕阳的余晖将麦田染成一片金红,沉甸甸的麦穗低垂着头,仿佛在积蓄着最后的力量,等待着开镰的时刻。村庄上空,炊烟袅袅,混合着新麦的清香和泥土的气息。

一阵风吹过,卷起桌上的稿纸。周文彬伸手按住,目光投向窗外那片孕育着希望也潜藏着挑战的金色海洋。

麦穗正在拔节,颗粒正在饱满。而一场更深层次的变革浪潮,也正伴随着夏日的热风,不可阻挡地涌向这个刚刚缓过气来的小山村。清水湾的故事,在短暂的宁静之后,即将翻开更加波澜壮阔、充满未知也充满机遇的新一页。

新的号角,已在麦浪翻滚的田野上,隐隐吹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