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

**晨露未晞**

天刚蒙蒙亮,清水湾还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青灰色雾气里。村东头赵大锤家的院子里,已经响起了“嚓嚓”的磨镰声。赵大锤光着膀子,露出结实的古铜色臂膀,正把一把把镰刀磨得雪亮。他媳妇在灶间烧火,大铁锅里熬着稠稠的小米粥,香气混着柴火味飘散出来。

“爹,镰刀磨好了没?” 赵大锤十六岁的闺女赵小菊扎着两根粗辫子,提着一瓦罐凉水从井边回来,声音清脆得像沾了露珠的嫩叶。

“快了快了!” 赵大锤头也不抬,瓮声瓮气地应着,“今儿个开镰,都给我打起精神!今年能不能多分点麦子,给你哥攒点娶媳妇的钱,就看这几天了!”

赵小菊脸微微一红,没接话,把水倒进灶边的大水缸里。她心里惦记着另一件事:村里那个在县里上高中的孙卫东,放麦假回来了。昨天在村口老槐树下远远看了一眼,他好像又长高了,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学生装,斯斯文文的。

**槐荫心事**

村口的老槐树下,此刻也并非空无一人。孙卫东果然坐在一块光滑的石头上,膝盖上摊着一本物理书,心思却显然不在那些公式上。他的目光不时瞟向通往村小学的那条小路。

李小娟的身影终于出现了。她挎着一个旧帆布书包,脚步轻快,两条麻花辫随着步伐轻轻晃动。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在她身上洒下跳跃的光斑。

“小娟!” 孙卫东站起身,有些局促地招呼。

“卫东哥?这么早看书啊?” 李小娟停下脚步,脸上绽开笑容,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

“嗯…麦假作业。” 孙卫东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你…去学校?”

“是啊,王老师让我早点去,帮她整理下新到的练习本。” 李小娟看着他手里的书,好奇地问,“县里高中…功课很难吧?”

“还行。” 孙卫东含糊地应着,鼓起勇气问,“小娟,你…你上次说想找本讲教学方法的书?我这次回来,在县里新华书店看到一本,给你带来了。” 他从书包里掏出一本薄薄的、封面是孩子们笑脸的书。

李小娟眼睛一亮,惊喜地接过:“呀!《小学语文教学法初探》!卫东哥,太谢谢你了!这书我找了好久!” 她珍惜地摩挲着书页,抬头看着孙卫东,眼神亮晶晶的,“县里的书店真大啊…里面是不是啥书都有?”

孙卫东被她的笑容晃得有点晕,连忙点头:“嗯…挺大的。下次…下次我回来,你想看啥书,我给你捎。”

“好呀!” 李小娟清脆地应着,小心地把书放进自己的书包,“那我先去学校了,王老师等着呢!谢谢你啊,卫东哥!” 她挥挥手,像只快乐的小鸟,沿着小路跑远了。

孙卫东站在原地,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手里那本物理书被攥得微微发皱,嘴角却不自觉地扬了起来。槐花的清香混合着清晨的泥土气息,钻进他的鼻子里,甜丝丝的。

**诊室微光**

村卫生室的门敞开着通风。陈志刚已经穿上了那件浆洗得发白的“白大褂”,正一丝不苟地用酒精棉擦拭着一个玻璃针筒。阳光斜斜地照进来,在他专注的侧脸上投下柔和的轮廓。

“志刚哥!” 李小娟的声音像一阵风似的刮进来,带着外头的清新气息。

陈志刚手一抖,针筒差点掉桌上,他连忙稳住:“娟…娟子?你怎么跑这儿来了?不是去学校了吗?” 他看到她脸颊微红,额角有细密的汗珠,心跳莫名快了几分。

“王老师让我把这个给你!” 李小娟献宝似的把孙卫东给她的那本《小学语文教学法初探》递过去,“王老师说,你认字多,心思细,让你也看看,说不定以后给村里娃娃们上卫生课能用上里面的方法!” 她狡黠地眨眨眼,“王老师还说,让你学着点,别光会扎针,说话也得让孩子们爱听!”

陈志刚接过书,看着封面上孩子们的笑脸,又看看李小娟生动的表情,脸上也露出了憨厚的笑容:“好,我一定看。王老师…她总想着大家。” 他注意到李小娟额角的汗,下意识地从旁边的搪瓷盆里捞起一块湿毛巾(本来是擦器具用的,还算干净),递过去,“擦擦汗…天热了。”

李小娟一愣,随即大大方方地接过来,在脸上擦了擦:“谢谢志刚哥!对了,你昨天给我的钢笔,我用了,可好写了!备课都带劲儿!” 她从书包里掏出那支红杆钢笔,炫耀似的晃了晃。

陈志刚看着那支笔在她白皙的手指间转动,心里像灌了蜜一样甜,只会傻笑:“好…好用就好。”

两人之间弥漫着一种青涩而微妙的氛围,阳光里细小的尘埃仿佛都停滞了。直到外面传来一阵咳嗽声和一个苍老的声音:“志刚…志刚在吗?我这老寒腿又有点不得劲…”

陈志刚立刻回过神:“哎!五爷爷,我在!您快进来坐!” 他歉意地看了李小娟一眼。

李小娟会意,赶紧把毛巾放回盆里:“志刚哥你忙,我先去学校啦!” 她像一阵轻快的风,又刮了出去,留下淡淡的香皂味和一丝怅然若失在诊室里。

**心湖涟漪**

周文彬从村部出来,手里拿着几份需要誊抄的通知。他本想去找李小娟帮忙,路过卫生室时,正好看到李小娟拿着本书跑进去,又看到她脸上带着明媚的笑容跑出来,还晃了晃那支崭新的红钢笔。

他停下了脚步,站在一棵老榆树的阴影里。看着李小娟青春洋溢的背影消失在通往学校的小路尽头,看着她对陈志刚那毫无保留的灿烂笑容,周文彬心里泛起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像是欣慰,像是祝福,又带着一点点连他自己都不愿深究的、淡淡的失落。

他知道小娟对自己的那份朦胧好感。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像一团火,给了他温暖和支持。但这份情愫,似乎随着清水湾的重生,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她看陈志刚的眼神,是那样自然、亲近,充满了少女毫无掩饰的喜悦。

周文彬摇了摇头,甩开这些杂念。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那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方案(草案)》像一块大石头压在他心头。他转身,朝着村小学走去。也许,跟王老师聊聊,能理清些思路。

**教室低语**

王月梅正独自在教室里整理新到的课本。阳光透过窗户,在她单薄的身影上镀了一层金边。她神情专注,动作轻柔,仿佛在对待最珍贵的宝物。

“王老师。” 周文彬在门口轻声唤道。

王月梅抬起头,看到周文彬,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文彬,有事?”

“嗯,想跟您聊聊。” 周文彬走进来,把通知放在讲台上,拉过一张学生凳子坐下,“是关于…包产到户的事。文件下来了,村里…人心浮动。我写了份草案,心里总觉得没底。”

王月梅放下手中的书,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金黄的麦田,沉默了片刻。“文彬,” 她声音平静,“你看那些麦穗,看着都差不多,可地力有厚薄,日照有长短,农人伺候的功夫更有深浅。‘大锅饭’时,好坏都混在一起,勤快人心寒,懒汉得便宜。这道理,庄稼人都懂。”

她转过身,目光清澈地看着周文彬:“改革,就是要让流汗的人,碗里有干饭。你的草案,只要守住‘公平’二字,让多出力的人多得,让弱劳力的人有活路,让集体的根不散,就是好的。乡亲们心里有杆秤,你真心为他们想,他们会跟着你走的。” 她的语气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通透和坚定。

周文彬看着王月梅沉静的面容,听着她朴实却直指核心的话语,心中豁然开朗,连日来的焦虑也平息了不少。“王老师,谢谢您。我明白了。” 他站起身,“这份草案,我会再好好琢磨,尤其是您说的,照顾弱劳力户和集体资产这块。”

“嗯。” 王月梅点点头,目光不经意间扫过讲台上那支李小娟落下的红钢笔,眼神微微一动,随即恢复了平静。“去吧,麦子熟了,人心也活了。这是好事。”

**夕照归途**

傍晚时分,收工的号子(其实是老支书敲响的一块破犁铧)在村子上空回荡。田埂上,人们三三两两地扛着农具往回走,脸上带着疲惫,却也洋溢着收获的满足和对接下来的分配的期待。

陈志刚背着药箱,沿着田埂查看有没有人受伤中暑。远远地,他看见李小娟和几个女伴一起往回走。李小娟似乎也在找他,目光相遇时,她脸上立刻绽开笑容,朝他用力挥了挥手,指了指村卫生室的方向,又做了个吃饭的手势。

陈志刚明白了,是叫他去她家吃饭?还是…?他心里一热,也笨拙地挥了挥手,加快了脚步。

另一边,赵小菊帮着爹娘把最后几捆麦子码好,累得直捶腰。一抬头,看见孙卫东背着书包,正站在自家院门口,似乎在等她爹赵大锤。

“卫东哥?” 赵小菊有些意外,心怦怦跳。

孙卫东看到她,也有些不好意思:“小菊…收工了?我…我来找赵叔,想问问村里分田的事…我爹让我来听听。” 他解释着,目光却落在赵小菊被汗水打湿的鬓角和红扑扑的脸颊上。

赵大锤扛着扁担走过来,嗓门洪亮:“卫东小子?问分田?行啊,有文化就是不一样,关心大事!走,进屋说!” 他热情地招呼着,又对赵小菊喊,“小菊,去给你卫东哥倒碗水!”

赵小菊应了一声,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飞快地跑进灶房。水瓢碰到水缸沿,发出清脆的响声。

周文彬走在最后,手里还捏着那份被汗水微微浸湿的草案稿纸。他望着落日熔金下炊烟袅袅的村庄,望着田埂上、院门口那些充满生机的年轻身影,望着身边那些饱经风霜却眼中重燃希望的朴实面孔,深深地吸了一口混合着麦香和泥土芬芳的空气。

麦穗在夕阳下低垂,沉甸甸的,仿佛在积蓄着爆裂的力量,等待着脱粒归仓的时刻。而清水湾的日子,就在这看似寻常的劳作、低语、笑容和悄然滋长的心事中,一天天、一点点地拔节生长,向着充满变数却也孕育着无限可能的未来,坚定地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