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新闻学院那栋爬满常青藤的老楼里,总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旧书油墨、咖啡因和年轻野心混合的独特气味。下午两点,二楼尽头那间稍显拥挤的“学生活动策划室”门口,已经稀稀拉拉站了几个人。都是大一的新面孔,带着初入新环境的拘谨,眼神好奇地打量着门牌和彼此。

路珩靠在稍远一点、光线有些昏暗的走廊墙壁上。他今天换了件干净的浅灰色连帽卫衣,洗得发白的牛仔裤,整个人清清爽爽,像一株拔节的青竹。他微垂着头,似乎在研究自己帆布鞋的鞋尖,只有偶尔抬起的目光,会不动声色地扫过活动室门口的方向,带着一种超越新生的沉静。

“喂,路珩!”肩膀被人重重拍了一下。周凯那张永远带着点戏谑笑容的脸凑了过来,他手里还捏着半个没吃完的包子,含糊不清地说,“杵这儿装什么深沉?走啊,进去占个好位置!”

路珩被他拍得身体微微一晃,抬眼看他,语气平淡:“急什么,人还没到齐。”

“等人?”周凯三两口吞下包子,油乎乎的手在裤子上蹭了蹭,顺着路珩刚才视线的方向瞄了一眼门口那几个略显忐忑的新生,恍然大悟般拖长了调子,“哦——等‘学姐’啊?”

路珩没承认也没否认,只是把目光重新投向活动室门口,声音没什么波澜:“带队的学姐。”

“啧,”周凯撞了撞他的肩膀,压低声音,挤眉弄眼,“昨晚开学典礼,陈晚星学姐发言,看得眼都直了吧?哥们儿可都看见了!还有食堂……啧啧,捡支笔都跟捡了宝似的,盯着人家背影看了多久?老实交代,是不是……”他做了个夸张的心跳加速的手势。

路珩眉头微蹙,侧身避开他油乎乎的手:“少胡说八道。活动要开始了。”

就在这时,走廊尽头传来一阵清晰、稳定、带着某种独特节奏感的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

嗒、嗒、嗒。

不疾不徐,却带着一种无形的力量,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门口那几个闲聊的新生立刻噤声,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声音来源。

路珩的心跳,几乎在那脚步声响起的同时,漏跳了一拍。他猛地抬起头,目光穿过走廊里略显昏暗的光线,精准地锁定了那个正快步走来的身影。

陈晚星。

她今天没穿那身标志性的小西装,换了一件剪裁利落的黑色V领针织衫,衬得脖颈愈发修长白皙,下身是同色系的九分烟管裤,脚上一双哑光黑色尖头高跟鞋,整个人显得干练而利落。乌黑的长发依旧一丝不苟地束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她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黑色文件夹,臂弯里还夹着一台看起来有些分量的单反相机。眉眼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像淬了火的星辰,目光扫过之处,带着一种审视和掌控全局的锐利。

“抱歉,刚结束一个采访。”她的声音响起,清冽干脆,没有丝毫拖泥带水,直接穿透了走廊里略显凝滞的空气。她径直走到活动室门口,目光在几个新生脸上快速扫过,带着一种近乎苛刻的效率评估。

“人都到齐了?好,进来吧。”她推开活动室的门,率先走了进去,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在空旷的室内显得更加清晰有力。

活动室里弥漫着旧桌椅和灰尘的味道,几张长条桌拼在一起,上面散乱地堆着一些旧海报和宣传单。几把椅子歪歪扭扭地摆放着。

陈晚星将文件夹和相机“啪”地一声放在桌子中央,发出的声响让跟进来的新生们心头一凛。她环视一圈,目光在路珩脸上短暂地停留了零点几秒,似乎对他有点印象,但并未多做表示,随即移开。

“我是陈晚星,新闻系大二。这次‘新生风采展’的小型活动由我负责带你们熟悉流程。”她开门见山,没有任何寒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时间紧,任务不算重,但要求必须专业、高效,不能出任何岔子。明白?”

“明白!”几个新生下意识地应声,声音参差不齐。

“很好。”陈晚星点点头,翻开厚厚的文件夹,里面是密密麻麻的策划案、时间表、人员分工表。“活动定在下周五下午,地点是东区小报告厅。主题是‘新声·新象’,主要面向大一新生展示才艺和社团风貌,同时结合我们新闻系的特色,加入现场采访和实时报道环节。”

她语速很快,思路清晰得可怕,手指在策划案上快速点过:“现在分组。策划组,负责流程细化、场地协调;宣传组,海报设计、线上预热、文案撰写;执行组,现场布置、设备调试、人员引导;报道组,现场采访、摄影摄像、新闻稿撰写。报道组是核心,也是难点。”

她的目光再次扫过在场的几张年轻面孔,带着审视和评估,最后落在路珩和周凯身上,停留的时间稍微长了一瞬:“路珩,周凯。”

被点名的两人立刻抬头。

“你们俩,报道组。”陈晚星的语气不容置喙,“路珩负责现场采访提纲拟定和部分跟采,周凯负责摄影辅助和现场协调。”

“啊?我?”周凯指着自己鼻子,一脸“我能行吗?”的懵懂。

路珩则是平静地点了点头:“好的,学姐。”声音沉稳,听不出太多情绪。

陈晚星没理会周凯的惊讶,目光转向其他人,迅速分配完剩下的任务,快得像一场不容置疑的军事部署。整个过程雷厉风行,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分配完毕,她合上文件夹,看向报道组:“报道组留下,其他人先按分工去准备,半小时后各组组长跟我汇报初步想法。”

其他新生如蒙大赦,赶紧拿着自己的任务条离开,活动室里瞬间只剩下陈晚星、路珩和周凯三人。

空气似乎一下子安静下来,只剩下窗外隐约传来的校园广播声。

陈晚星拉开一把椅子坐下,打开笔记本电脑,又将那个厚厚的文件夹推到路珩面前:“这是历届类似活动的报道资料,还有这次活动所有参与社团和个人的初步简介。你先看,十五分钟内,给我一个采访方向的初步思路。重点是挖掘‘新’,新面孔的新想法,新环境带来的碰撞,拒绝老生常谈。”

她的要求直接而苛刻,带着一种近乎严酷的专业标准,目光锐利地锁在路珩脸上,像两把手术刀,要剖开他所有的想法。

路珩接过文件夹,沉甸甸的分量压在手心。他没有丝毫犹豫,直接拉开旁边的椅子坐下,翻开资料,目光沉静地落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上。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纸页边缘,眼神专注而锐利,仿佛瞬间就屏蔽了外界的所有干扰。

周凯站在旁边,看看气场迫人的学姐,又看看瞬间进入“工作状态”的室友,挠了挠头,小声问:“学姐,那我…我干啥?”

陈晚星头也没抬,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似乎在处理邮件,声音冷淡:“熟悉相机参数,检查备用电池和储存卡。待会儿路珩列采访对象,你负责去初步沟通,拿到联系方式,确认时间。别搞砸。”

“哦哦,好!”周凯赶紧拿起旁边桌上的相机,笨拙地摆弄起来,大气不敢出。

活动室里只剩下键盘敲击声、纸张翻动声和周凯偶尔摆弄相机发出的轻微咔哒声。阳光透过蒙尘的窗户斜射进来,在陈晚星低垂的眉眼和专注敲字的指尖跳跃。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路珩的视线在资料上快速移动,偶尔用笔在旁边空白处飞快地记下几个关键词。他的侧脸线条在光线下显得格外清晰,眉头微锁,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凝思考。

陈晚星处理完邮件,端起桌上一杯早已冷掉的速溶咖啡喝了一口,目光状似无意地掠过对面埋首资料的少年。他专注的神情,沉稳的姿态,以及资料上那几笔干净利落的批注,让她眼底深处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微光。至少,不是个草包。

十分钟。

路珩合上文件夹,抬起头,目光迎上陈晚星审视的视线。没有新生的畏缩,也没有刻意的表现欲,只有一种经过思考后的平静。

“学姐,”他开口,声音清朗平稳,“初步想法是三个方向。”

陈晚星放下咖啡杯,双手交叉放在桌上,身体微微前倾,做出倾听的姿态。这个细微的动作,代表着一种专业上的认可和期待。

“第一,地域差异带来的新鲜视角。比如西北来的同学对南方湿热的吐槽,或者沿海城市学生对内陆文化的初体验,切入点小,但真实有趣,容易引起共鸣。”路珩条理清晰,语速适中。

“第二,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很多新生入校后发现专业、社团、甚至大学生活本身,与之前的想象有巨大落差。这种落差带来的迷茫、调整或者新的目标确立,是很好的情感切入点。”

“第三,”他顿了顿,目光更加沉静,“非主流社团的‘小而美’。避开热门的街舞社、音乐社,挖掘比如古籍修复兴趣小组、冷门方言研究社这类小众团体。他们面临的困境、坚守的热情,更能体现大学多元包容的本质,也更有深度。”

他说完了,安静地等待着评判。

陈晚星没有立刻说话。她看着路珩,那双锐利的眼睛在他脸上停留了几秒,似乎在衡量他话语的分量和可行性。活动室里落针可闻,周凯也停下了摆弄相机,紧张地看着两人。

终于,陈晚星唇角极其细微地向上牵动了一下,那几乎算不上一个笑容,更像是一种对思路的肯定。

“方向可以。”她言简意赅,“但切入点还不够锋利。地域差异要具体到人,找到最具反差感和故事性的个体。理想与现实碰撞,要挖出他们调整策略背后的真实心态转变,是妥协还是进化?非主流社团,不能只唱赞歌,要触及他们真实的生存压力和核心吸引力。”她语速极快,每一个要求都像精确的手术刀,将路珩的思路推向更深处。

“给你半小时,细化第一个方向的采访提纲,至少列出五个核心问题,要能挖出东西。”她看了一眼手表,时间掐得极准,“周凯,你根据他待会儿圈定的人选,立刻去联系确认意向和空闲时间,最晚晚饭前给我名单。”

“啊?半小时?晚饭前?”周凯苦着脸。

“有问题?”陈晚星抬眼看他,眼神平静无波,却带着千钧压力。

“……没,没问题!”周凯立刻挺直腰板。

“行动。”陈晚星不再看他们,重新将目光投向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再次飞舞起来,仿佛刚才那段高强度的思维碰撞从未发生过。

路珩没有任何废话,立刻翻开笔记本新的一页,拿起笔。笔尖悬在纸页上方,他微微侧头,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斜前方吸引。

陈晚星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眉心微蹙,似乎在处理一个棘手的问题。也许是光线角度,也许是过于专注,她饱满的唇瓣上,那抹早上出门时涂抹的正红色口红,靠近唇角的地方,似乎……晕开了一点点?

颜色比唇中稍淡,边界有点模糊,像是不小心蹭到的,又像是长久说话和喝咖啡留下的痕迹。那一点点晕开的红,在她素净专注的侧脸上,意外地显出一种……笨拙的真实感。与她强大专业的气场形成一种奇异的、微妙的矛盾。

路珩的目光在那抹晕开的红上停留了不到半秒。

随即,他迅速垂下眼睫,将所有翻涌的思绪强行压下,笔尖落在雪白的纸页上,发出稳定而清晰的沙沙声。

活动室再次被键盘声和书写声填满。

窗外,秋日午后的阳光正好。一场围绕“新声”的星火,在这个堆满旧资料的狭小空间里,被陈晚星用近乎严苛的方式点燃。而路珩,正握着笔,沉默而坚定地,试图将自己的第一簇火苗,融入那片耀眼的光源之中。

时间的齿轮,在笔尖与键盘的合奏里,无声地向前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