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南江大学新闻学院的课程表,像一张精密运转的星图,将时间切割成严谨的区块。周一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大课,阶梯教室里坐满了人,空气里浮动着新一周伊始特有的、混杂着咖啡因与轻微倦怠的气息。

讲台上,王教授正深入浅出地剖析着“深度报道的叙事结构”,语速不快,却字字珠玑,目光睿智而平和。陈晚星坐在第三排靠过道的位置,这是她的固定席位。她微微侧着头,露出一段白皙的脖颈,手指在摊开的精装笔记本上快速移动,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清晰而稳定。偶尔,她会停下笔,抬起头,目光专注地追随着王教授的讲解,那双清澈的眼睛里闪烁着理解和思考的光芒,像海绵般贪婪地汲取着养分。当王教授抛出关键问题或经典案例时,她总是最快、最精准地回应,逻辑清晰,观点犀利,引得周围同学频频侧目。

路珩坐在教室靠后的位置,目光越过一排排黑色的头顶,落在那个挺直的、一丝不苟的背影上。她认真听课的姿态,像一幅定格的画面,透着一种近乎苛刻的专注力。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在她乌黑的发顶跳跃,将她整个人笼罩在一层淡淡的光晕里。

王教授的声音在继续:“……好的叙事结构,要像剥洋葱,层层深入,直抵核心。但切记,剥的过程要有技巧,不能一刀切,也不能流于表面。需要敏锐的观察,深入的挖掘,以及……”他顿了顿,镜片后的目光在教室里扫视一圈,最后似乎有意无意地落在了陈晚星身上,“以及,对被采访对象真实处境和情绪的精准把握。这需要天赋,更需要大量的实践。”

陈晚星微微颔首,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下要点。

路珩收回目光,垂下眼睫,看着自己摊开的笔记本。上面也密密麻麻记满了笔记,字迹工整有力。他翻开前一页,那里夹着一张剪裁下来的、印刷稍显粗糙的校园小报一角。标题是《“新声”背后的碰撞与坚守》,署名正是陈晚星。那是她对上周“新生风采展”活动的深度报道。文章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热闹,而是精准地捕捉到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新生个体:一个来自偏远牧区、对城市规则无所适从的腼腆男孩;一个怀揣导演梦、却被调剂到会计专业、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的女生;还有一个只有五个人、却执着于修复古籍残页的冷门社团……她的笔触冷静而深刻,将那些迷茫、不甘、坚守与微小的喜悦,剖析得淋漓尽致,如同王教授所言的“剥洋葱”,层层递进,直抵人心。

路珩的手指无意识地在那篇报道的署名处摩挲了一下。那天活动后台,她专注审视稿件、雷厉风行分配任务的样子,她靠近时那清冽的雪松墨香和她指尖的温度,还有镜子里自己那两团滑稽的“高原红”……混乱的感官碎片再次不受控制地翻涌上来。

他猛地合上笔记本,强行将这些杂念压下。目光重新投向讲台,投向那个始终挺直的背影。

天赋……实践……

他放在膝盖上的手,悄然握紧。

下午四点,新闻学院顶楼的小会议室。这里是校记者团的“大本营”,空气中常年弥漫着旧报纸、油墨和速溶咖啡的味道。墙壁上贴满了历年重大校园活动的报道剪影和获奖证书,无声地诉说着这里的荣光与忙碌。

记者团每周例会,气氛总是热烈又带着点无形的硝烟味。选题策划、稿件进度、人员安排……每一项都牵扯着精力与竞争。

“……下个月校运会的预热报道,专题策划谁负责跟进?”现任记者团团长,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语速极快的大三学长,扶了扶眼镜问道。

“我来吧。”一个声音平静地响起。

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陈晚星身上。她坐在靠窗的位置,午后阳光将她半边身子镀上一层暖金色。她没有看任何人,只是低头快速翻动着手中的一沓资料,语气平淡得像在陈述一个既定事实。

“晚星,你手上不是还压着电视台那个‘城市文化寻根’的系列访谈吗?校运会预热周期长,覆盖面广……”团长有些犹豫。

“冲突不了。”陈晚星抬起头,目光扫过团长,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寻根’访谈的素材已经收尾,进入后期剪辑。校运会预热,我计划做三个板块:明星运动员背后的汗水故事,后勤保障团队的隐形付出,以及‘全民运动’理念在新生群体中的渗透情况。选题方向和初步采访对象名单我已经拟好,会后发大家。”她扬了扬手里几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低低的吸气声。她总是这样,永远走在所有人前面,准备充分到令人窒息。

团长张了张嘴,最终点头:“行,那就辛苦晚星了。其他人全力配合。”

陈晚星点点头,目光在会议室里扫视一圈,似乎在寻找什么,最后落在角落里一个一直安静坐着的男生身上:“执行采编需要人手。路珩,”她直接点名,“上次‘新声’活动你负责的采访提纲方向不错,这次校运会的‘后勤保障团队’板块,你跟着我跑。资料待会儿给你。”

被点名的路珩猛地抬起头,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不轻不重地撞了一下。他迎上陈晚星的目光,那目光平静无波,带着纯粹的工作审视,没有丝毫多余的情绪。但这公事公办的指派,对他而言,却如同荒漠中乍现的甘泉。

“好的,学姐!”他立刻应声,声音沉稳,努力压下心底翻涌的激动。周围有探究和羡慕的目光投来。

“嗯。”陈晚星应了一声,目光便移开了,仿佛只是随手点了一个可用的工具,继续讨论下一个议题,“另外,关于毕业季专题……”

会议在陈晚星主导性的高效推进中继续。路珩坐在角落,握着笔,在崭新的笔记本扉页上,用力写下了“校运会后勤保障”几个字。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市区电视台演播厅外。

一场小型的、关于“老城记忆”的文化访谈录制刚刚结束。明亮的走廊里,工作人员正在收拾设备。陈晚星作为电视台的实习主持兼现场策划助理,正和一个穿着考究、头发花白的老学者站在一起,进行着最后的沟通。老学者显然对她印象极佳,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频频点头。

“张教授,您刚才提到的关于南江码头变迁和疍家文化的那段口述,史料价值非常高,我们后期可能会单独剪辑出来做一个微纪录片……”陈晚星微微倾身,语速适中,态度谦逊却不失专业自信,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眼神专注地落在老教授脸上,认真倾听对方的每一句话。夕阳金色的余晖透过走廊尽头的玻璃窗,落在她侧脸上,勾勒出专注而柔和的轮廓。她身上那件剪裁合体的浅蓝色衬衫,领口一丝不苟,袖口挽至小臂,露出纤细的手腕和一块简约的腕表,整个人散发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干练。

路珩站在不远处一根承重柱的阴影里,手里拿着陈晚星让他提前准备好的、关于这位张教授研究领域的补充背景资料和几个可能的延伸采访点。他是跟着记者团来电视台观摩学习的,恰好赶上陈晚星这边结束。他没有上前打扰,只是安静地看着。

他看着陈晚星如何用精准的语言引导话题,如何用真诚的倾听化解老学者的些许拘谨,如何在对方谈到专业领域时,迅速接上关键信息点,并自然地抛出有深度的问题进行引导。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点头,每一句回应,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专业得无懈可击。那位原本只是来配合录制的严肃学者,在她的引导下,眼神越来越亮,谈兴越来越浓。

这才是她真正的战场。路珩心想。比校园里那个光芒四射的主持人更真实,也更强大。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和向往,在他心底无声地蔓延。

终于,沟通结束。陈晚星微笑着将张教授送走,转身时,脸上的职业化笑容瞬间收敛了几分,露出些许疲惫。她揉了揉眉心,这才看到柱子阴影里的路珩。

“资料。”她径直走过来,伸出手,言简意赅。

路珩立刻将准备好的文件夹递过去:“学姐,这是张教授近五年的主要论文摘要和几个可能的访谈延伸方向,还有关于疍家文化传承现状的一些最新调研数据。”

陈晚星接过文件夹,快速翻看了一下。资料整理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延伸方向也很有想法,数据来源标注明确。她翻页的手指顿了一下,抬眼看了看路珩:“你整理的?”

“是。”路珩点头。

陈晚星没说话,只是又低头看了几秒,然后合上文件夹,语气没什么起伏:“效率不错。下次类似情况,数据筛选可以再精炼一点,直接标注核心结论。”

“明白,学姐。”路珩应道,心里却因为那句“效率不错”而微微泛起波澜。

“校运会后勤那边的采访名单和初步时间安排我发你邮箱了。”陈晚星一边说,一边拿出手机快速操作着,“重点放在食堂保障和医疗站。尤其是医疗站,要挖出他们处理突发伤病的真实案例和压力,不能只写套话。采访前把你能想到的所有问题列出来,包括预案,明晚之前给我。”

她的指令依旧清晰、直接、带着严格的标准。说完,她收起手机,目光掠过路珩,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还是只留下一句:“走了。”

高跟鞋敲击地面的清脆声音再次响起,她挺直着背脊,朝着走廊另一端的办公室走去,身影很快消失在拐角。

路珩站在原地,手里仿佛还残留着文件夹的重量和她指尖无意间掠过的微凉触感。走廊里明亮的灯光落在他身上,映着他眼中尚未完全褪去的震撼和此刻燃烧起来的、更加坚定的光。

他拿出手机,点开邮箱,果然看到了一封来自陈晚星的新邮件。标题简洁明了:校运会后勤采访安排及要求。

他点开邮件,迅速浏览着里面的内容。名单、时间、要求……条理清晰,指令明确。最后一行字加粗写着:“采访问题清单(含预案)明晚9点前发我审阅。”

九点前。

时间紧迫。

路珩深吸一口气,收起手机,转身大步朝着电视台外面走去。暮色四合,华灯初上。他脚步飞快,目标明确——图书馆,或者能让他安静整理思路的地方。

他要挖出医疗站背后的真实故事。

他要列出能让她点头的问题清单。

他要在明晚九点前,交出一份让她挑不出毛病的答卷。

靠近那团光的路,没有捷径,唯有拼尽全力,在属于她的星轨上,留下自己微小却清晰的印记。图书馆通明的灯火,将成为他今夜征途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