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的深秋,空气里渗着沁骨的凉意。清晨的新闻学院图书馆自习区,巨大的落地窗外,天色是沉静的蟹壳青,晨光熹微,穿透薄雾,在光洁的桌面上投下冷冽的光斑。空气里弥漫着旧书页、熬夜的咖啡因和年轻躯体散发的、尚未被完全唤醒的温热气息。
路珩坐在靠窗的老位置。面前摊开的不是书本,而是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昨晚熬夜修改的校运会后勤保障报道稿。他微微蹙着眉,指尖在触摸板上滑动,反复推敲着一段关于食堂凌晨备餐的细节描写,试图让文字更具画面感和温度。手边的保温杯里,热水氤氲着淡淡的白气。
不远处的入口,一阵轻微却清晰的骚动传来。几个原本埋头苦读的学生抬起头,目光带着不易察觉的亮光投向门口。
陈晚星走了进来。
她穿着简单的黑色高领毛衣,外面套着那件标志性的烟灰色小西装外套,长发依旧一丝不苟地束在脑后。眼底带着明显的倦色,眼下淡淡的青影在冷冽的晨光下清晰可见。她一手抱着厚厚的几本资料,另一只手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黑色大挎包,步履匆匆,像一架设定好精准程序的机器,带着不容打扰的低压气场,径直朝着自习区深处、她常坐的那个靠电源插座的角落走去。
路珩的目光在她出现的瞬间,便如同被磁石吸引,从屏幕上移开,无声地追随着那个清瘦而疲惫的身影。看着她走到熟悉的座位前,放下沉重的资料和挎包,动作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滞涩。她拉开椅子坐下,几乎是立刻就打开了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冷光瞬间照亮她有些苍白的脸。她没有看任何人,也没有停顿,指尖已经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起来,发出细密而急促的声响,仿佛要将每一分每一秒都压榨出最大的价值。
路珩的视线在她眼底的青影上停留了一瞬,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不轻不重地揪了一下。他收回目光,落在自己手边那个保温杯上。深蓝色的杯身,还带着他掌心的温热。
他没有犹豫。
动作自然地拿起保温杯,拧开盖子。里面不是他惯常喝的白水,而是出门前特意冲泡好的、浓度适中的热咖啡。浓郁的咖啡香气瞬间逸散开来。他站起身,没有发出多余的声响,拿着保温杯,穿过几排桌椅之间狭窄的过道,走向那个被低气压笼罩的角落。
陈晚星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指尖在键盘上飞舞,眉头紧锁,似乎遇到了什么棘手的段落。她周身仿佛筑着一道无形的屏障,隔绝了外界的一切。
路珩在她桌边站定。
他的身影在桌面上投下一小片阴影。陈晚星敲击键盘的手指猛地一顿,像是被打断了某种高度集中的思绪,带着被打扰的不悦,倏地抬起头。那双清澈却带着倦意的眼睛,锐利地扫向路珩,如同两道冰冷的探照灯,带着“有事快说,没事别烦”的无声质问。
路珩迎着她的目光,脸上没有任何多余的表情,平静得近乎刻板。他将手中那个深蓝色的保温杯,轻轻地、稳稳地放在她桌角,一个既不会挡住她视线,又触手可及的位置。
“学姐,咖啡。”他的声音不高,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却异常清晰,清朗平稳,没有任何波澜,“刚冲的,提神。”
言简意赅。没有解释,没有寒暄,甚至没有等待她的回应。
放下杯子,他就像完成了一个既定的、与己无关的任务,转身就走。动作干脆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仿佛只是顺手递出了一份资料。
陈晚星的目光下意识地追随着他离开的背影,看着他回到自己的座位,重新坐下,戴上耳机,目光再次聚焦到电脑屏幕上,仿佛刚才那短暂的“打扰”从未发生。她眼底那被打断的不悦还未来得及完全凝聚,就随着他干净利落的离开而微微凝滞。
她的视线落回到桌角那个深蓝色的保温杯上。杯盖口还氤氲着丝丝缕缕的热气,浓郁的咖啡香固执地钻入她的鼻腔。
提神?
她确实需要。昨晚为了电视台的专题片配音熬到凌晨三点,此刻太阳穴正突突地跳着,全靠意志力撑着。
陈晚星伸出手,指尖触碰到杯身。温热的触感透过杯壁传来,驱散了指尖的微凉。她拿起杯子,拧开盖子,醇厚的咖啡香气扑面而来。她凑近杯口,浅浅地啜了一口。温度正好,微烫却不灼口,浓度也恰到好处,是她习惯的那种能瞬间唤醒神经的力道。
暖流滑入喉咙,驱散了清晨的寒意和熬夜的疲惫,让紧绷的神经似乎也舒缓了一丝丝。
她放下杯子,目光再次投向窗边那个穿着浅灰色连帽卫衣的背影。他正专注地盯着屏幕,侧脸线条在晨光里显得格外清晰。刚才他递咖啡时的眼神和动作,平静得没有任何情绪,就像……就像新闻系资料室里那个永远准时、永远不出错的自动咖啡机?
陈晚星微微蹙了下眉,心底掠过一丝极其细微的异样,快得抓不住。或许,只是碰巧?他刚好多冲了一杯?
她甩甩头,迅速将这微不足道的念头抛开。指尖重新落回键盘,清脆的敲击声再次响起,将刚才被打断的思路强行接续。咖啡的暖意在胃里蔓延开,似乎真的让她混沌的头脑清醒了几分。效率,重新成为她世界里的唯一主宰。
下午,《媒介融合概论》的大课阶梯教室。距离上课还有十分钟,教室里已经坐了大半。前排靠中间的几个位置,是陈晚星和她固定小圈子的“领地”。此刻,那个位置上放着一个简单的黑色笔记本,无声地宣告着主人的归属。
路珩走进教室时,目光习惯性地扫过那片区域。他看到陈晚星的位置上只有一个孤零零的笔记本,人还没到。而旁边几个她常坐的位置,已经被其他人占据。
他脚步没有停顿,径直走到陈晚星座位斜后方两排、一个靠过道的空位坐下。刚放下书包,就看到陈晚星和夏小米抱着几本书,一边低声讨论着什么,一边快步从后门走了进来。
陈晚星的目光迅速扫过自己习惯的位置,眉头几不可查地蹙了一下。旁边的位置被占了,她只能坐在那个仅剩的、靠墙的座位。虽然不影响听课,但显然不如中间视野开阔方便做笔记。
夏小米也看到了,低声抱怨了一句:“啧,又没了……”
就在这时,坐在路珩前面的一个男生似乎接了个电话,匆匆收拾东西起身离开了,留下一个空位。
路珩几乎是没有任何思考,身体先于意识做出了反应。他迅速拿起自己放在旁边空位上的笔袋和水杯,利落地挪到了自己原本的位置上,将那个靠过道、视野更好的位置空了出来。动作行云流水,自然得像只是调整一下自己的东西。
陈晚星和夏小米正好走到附近。
“晚星,这有个好位置!”夏小米眼尖,立刻拉着陈晚星往那个刚空出来的座位走。
陈晚星被拉着坐下,位置宽敞,视野极佳。她下意识地抬头看了一眼刚才离开的男生背影,又看了一眼坐在自己斜后方、正低头翻书、仿佛对这一切毫无察觉的路珩。
是他让的?还是凑巧?
她还没想明白,上课铃尖锐地响起。王教授夹着讲义,步履沉稳地走上讲台。
“好,我们开始上课。”王教授的声音响起,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陈晚星立刻收敛心神,拿出笔记本和笔,进入听课状态。刚才座位的小插曲,像投入湖面的小石子,涟漪还未扩散,就被更重要的知识洪流瞬间淹没。
一周后,新闻学院那间堆满设备、线缆缠绕、永远弥漫着机器发热和灰尘味道的演播实验室。
陈晚星正带着记者团的核心成员,为即将到来的校园新闻周报录制一档短评节目。她坐在主播台前,头顶是刺眼的面光灯,面前是冰冷的提词器屏幕。她穿着一件挺括的白色衬衫,妆容精致,眼神锐利,正对着摄像机,语速飞快、条理清晰地分析着近期学校推行的一项新政策。
“……综上所述,政策的出发点值得肯定,但在具体执行细则和后勤保障的衔接上,确实存在明显的疏漏,导致学生实际体验大打折扣。我们建议……”
“Cut!”负责导播的学长喊停,语气有些无奈,“晚星,语速稍微压一压,刚才倒数第二句‘后勤保障衔接’那里有点吃字了。还有,眼神再往二号机这边带一带,刚才看提词器时间有点长。”
陈晚星揉了揉眉心,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烦躁。高强度录制了两个多小时,她嗓子有些发干,精神高度紧绷,加上对刚才自己表现的不满,情绪像绷紧的弦。
“知道了。再来。”她深吸一口气,调整坐姿,准备重新开始。
就在这时,一份打印稿被无声地递到了她手边的控制台上。
纸张边缘修剪得整整齐齐,上面是几行打印出来的、加粗放大的关键句子,正是她刚才那一段分析的核心观点和最容易出错的几个转折词。字迹清晰,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陈晚星微微一怔,侧过头。
路珩不知何时站到了导播台附近,正低头检查着连接线,仿佛只是路过。他穿着简单的黑色T恤,侧脸轮廓在机器屏幕的冷光下显得格外专注。察觉到她的视线,他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迎上她带着询问的眼神。
“学姐,提词器刚才好像有点卡顿。”他声音不高,刚好能让她听清,语气没有任何起伏,像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关键句打印了一份,放在旁边备用。”
没有多余的关心,没有刻意的讨好,只有一句冷静的提醒和一份看似为了应对设备故障而准备的“后手”。
陈晚星的目光落在那份打印稿上,又看了看他平静无波的脸。演播室的灯光很热,她感觉脸颊有些发烫,不知是灯光的缘故还是别的。刚才那点烦躁,似乎被这无声递来的“台阶”悄然化解了一部分。
她没说话,只是对着他几不可察地点了下头,表示知道了。然后,她拿起那份打印稿,快速扫了一眼上面被重点标出的词句,深吸一口气,重新看向摄像机镜头。
“开始吧。”她对导播说。
这一次,她的语速沉稳有力,眼神在镜头和打印稿之间自然切换,精准流畅。那份打印稿被她放在手边,像一颗定心丸,虽然她全程没有再看第二眼。
录制顺利结束。陈晚星关闭麦克风,靠在椅背上,长长舒了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她端起旁边已经凉透的水杯喝了一口,目光下意识地再次投向刚才路珩站的位置。
那里已经空了。只有冰冷的机器屏幕闪烁着幽蓝的光。
她放下水杯,指尖碰到那张边缘整齐的打印稿。纸张微凉,上面的墨迹清晰。她拿起稿子,目光落在最后一行,那里用很小的字标注着打印时间和一个简写名字:L.H。
窗外,天色已经彻底暗了下来。城市的霓虹透过演播室高处的窄窗,在地板上投下模糊跳跃的光影。
陈晚星看着那简写的签名,又想起图书馆温热的咖啡,阶梯教室那个恰到好处空出的位置……这些零碎的、无声无息的细节,像细小的溪流,悄无声息地汇入她高速运转、目标明确的世界里。
它们微小,却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存在感。
她微微蹙起眉,心底那丝异样的感觉再次浮起,比上次更加清晰了一些。
路珩……
这个大一新生的名字,第一次在她纯粹以“效率”和“能力”为标尺的认知地图上,被标注上了一个小小的、含义不明的问号。像投入深潭的一颗石子,涟漪虽微,却固执地扩散开来,无声地搅动着名为日常的平静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