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南江市中心CBD,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切割着冬日灰白的天光,折射出冰冷锐利的线条。“星辉娱乐”的烫金Logo高悬在传媒大厦的顶层,俯瞰着脚下蝼蚁般奔忙的车流人潮。这里是无数追梦者仰望的圣殿,亦是梦想无声碎裂的修罗场。

陈晚星坐在“星辉”17楼那间宽敞明亮、弥漫着昂贵香氛的会客室里。她穿着一身精心熨烫的米白色小香风套装,长发一丝不苟地挽起,露出光洁的脖颈和线条优美的下颌。脸上是无可挑剔的妆容,完美掩盖了昨夜为准备这场最终面试熬出的黑眼圈,唯有眼底深处那簇名为野心的火焰,燃烧得比任何时候都更炽烈——这是“星辉”王牌访谈栏目《锐语者》的实习主持最终轮面试,通往她“顶流”梦想最耀眼的一块跳板。

坐在她对面的,是栏目制片人吴薇。一个四十岁上下、保养得宜的女人,一身剪裁精良的藏蓝色套装,颈间一条设计感十足、价值不菲的钻石项链熠熠生辉。她妆容精致,笑容得体,但那双涂着深咖色眼影的眼睛里,却带着一种近乎苛刻的审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玩味。

“陈晚星……南江大学新闻系,大三是吧?”吴薇翻看着手中那份堪称完美的简历,指尖涂着蔻丹的指甲轻轻敲击着光洁的桌面,“校园经历很亮眼啊,电视台的实践项目也做得不错。李锋那个眼高于顶的老家伙,都对你赞不绝口。”她的声音不高,带着一种久居上位的慵懒腔调。

“谢谢吴制片,李制片过誉了。”陈晚星微微欠身,姿态谦逊却不卑怯,声音清亮平稳,“《锐语者》是我一直学习的标杆,能有机会参与,是我的荣幸。”

“标杆?”吴薇轻笑一声,放下简历,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同探针般落在陈晚星脸上,带着一种穿透性的力量,“光会学习标杆可不够。《锐语者》要的不是循规蹈矩的模仿者,是能破圈、能制造话题、能让观众肾上腺素飙升的‘锐语者’!”她刻意加重了最后三个字,眼神变得锐利,“告诉我,如果给你一个机会采访最近深陷‘学术门’风波的张院士,你会怎么开场?怎么撕开他那层道貌岸然的‘学者’面具?”

问题尖锐,带着明显的陷阱和挑衅。

陈晚星的心跳微微加速,但脸上依旧维持着得体的微笑。她迅速在脑中调取关于“学术门”的所有公开信息和争议点,沉声开口,条理清晰:

“吴制片,我认为开场并非‘撕开面具’的战场,而是建立沟通的桥梁。我会以他最新一篇被质疑数据造假的《自然》子刊论文为切入点,直接询问他对同行评审质疑的具体回应。开场白可以设计为:‘张院士,您这篇关于量子纠缠应用的论文,被赞誉为‘颠覆性突破’,但也引来了国际同行的十二项数据可重复性质疑。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可证伪性,面对这些指向核心数据的质疑,您此刻最想向科学共同体澄清的是什么?’ 聚焦核心争议,用专业术语构建压力场,同时避免情绪化攻击,保持访谈的专业底色和理性力量。”

她的回答清晰、冷静,逻辑严密,直指核心,既展现了专业素养,又守住了新闻客观性的底线。

吴薇静静地听着,脸上没什么表情,指尖依旧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直到陈晚星说完,她才缓缓勾起唇角,那笑容却没什么温度:“思路很正,很学院派。但……”她拖长了尾音,目光在陈晚星年轻姣好的脸庞和挺直的脊背上逡巡,带着一种评估商品价值的审视,“不够‘锐’。观众想看的是血淋淋的真相,是伪君子被逼到墙角无处遁形的狼狈!你这套温吞水的开场,掀不起半点水花!”

她身体靠回椅背,拿起桌上的咖啡杯,姿态优雅地啜了一口,语气忽然一转,带着点语重心长的“点拨”:

“晚星啊,有野心是好事。但在这个圈子,光有专业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想往上走,想站得高,就得学会‘借势’,学会……变通。”她放下咖啡杯,目光意有所指地扫过陈晚星紧抿的唇,“你这张脸,你这气质,是老天爷赏饭吃。好好利用起来,有时候,一个恰到好处的示弱,一个引人遐想的眼神,比你在镜头前说一万句漂亮话都管用。懂吗?”

那眼神,那语调,那“变通”二字背后赤裸裸的暗示,像淬了冰的针,狠狠扎进陈晚星骄傲的心脏!

一股冰冷的屈辱感瞬间席卷全身,让她指尖发麻。她放在膝盖上的手悄然握紧,指甲深深陷入掌心,用尖锐的疼痛维持着脸上最后一丝平静。

“吴制片,”陈晚星的声音依旧平稳,但仔细听,能分辨出一丝被强行压制的紧绷,“我理解的‘锐’,是思想的锋芒,是提问的精准,是揭露真相的勇气,而非哗众取宠的表演或……其他旁门左道。我相信《锐语者》的观众,期待的也是思想的碰撞,而非低级的感官刺激。”

她的话,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骄傲和隐隐的反击。

吴薇脸上的笑容淡了下去。她看着陈晚星那双清澈却写满倔强的眼睛,像是看着一个不懂规矩、不识抬举的闯入者。她轻轻“啧”了一声,带着一丝遗憾和居高临下的怜悯:

“年轻人,有棱角是好事。但棱角太硬,容易硌着自己,也硌着别人。”她拿起笔,在简历上随意划了一下,“你的专业能力,我们认可。但《锐语者》需要的是能立刻‘点燃’观众的‘爆点’。你的风格……暂时和我们栏目定位还有些差距。回去等通知吧。”

一句轻飘飘的“有些差距”,就否定了她所有的努力和坚持。

“谢谢吴制片的时间。”陈晚星站起身,脊背挺得笔直,如同永不弯曲的翠竹。她微微颔首,脸上依旧是无可挑剔的、公式化的微笑,只有眼底深处那簇火焰,仿佛被浇上了一盆冰水,猛烈地摇曳了一下,却没有熄灭。

她转身,踩着那双细高跟,一步一步,稳稳地走出那间弥漫着昂贵香氛和无形压迫的会客室。高跟鞋敲击在光洁的大理石地面上,发出清脆而孤绝的回响,如同她此刻在心底无声擂响的战鼓。

几天后,南江市电视台经济频道《财经新观察》栏目组办公室。

空气里弥漫着速溶咖啡、打印机油墨和某种挥之不去的、属于“次级栏目”的压抑感。陈晚星穿着简洁的白色衬衫和黑色烟管裤,坐在一张堆满资料的办公桌后。这里是她的另一个实习点,一个以播报枯燥数据和行业动态为主的边缘栏目。与“星辉”的光鲜相比,这里更像一个按部就班的工厂流水线。

“小陈,这份三季度区域经济指标分析稿,下午配音要用,抓紧时间润色一下,重点突出那几个增长点,数据再核对一遍,别出错。”一个戴着厚厚眼镜、头发有些稀疏的中年男编导将一沓厚厚的文件放在她桌上,语气平淡得像在交代一件与己无关的工具。

“好的,刘导。”陈晚星接过文件,立刻投入工作。指尖在键盘上飞快移动,目光专注地扫过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图表。她强迫自己忘记“星辉”的挫败,将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到眼前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数据上。

然而,现实的冷水,总是猝不及防地泼下。

午休时间,几个栏目的老员工聚在茶水间闲聊,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飘进陈晚星的耳朵。

“哎,听说了吗?‘星辉’《锐语者》的实习名额定了,给那个传媒大学刚大二的小网红‘林薇薇’了。”

“林薇薇?就是那个天天在短视频平台跳热舞、搞擦边的?”

“就是她!人家粉丝几百万呢,自带流量!吴薇多精啊,要的就是她那种能‘引爆’话题的体质!专业能力?那是什么?能吃吗?”

“啧啧,这年头啊,做新闻也得看脸看流量了!咱们这种吭哧吭哧做内容的,只能蹲在犄角旮旯里吃灰!”

“可不是嘛!你看新来的那个南大的高材生,”说话的人朝陈晚星的方向努了努嘴,声音带着点酸意和毫不掩饰的偏见,“听说在‘星辉’面试时,梗着脖子跟吴薇谈什么‘专业’和‘思想锋芒’,结果呢?还不是被发配到咱们这儿来‘磨棱角’了?小姑娘心气高着呢,可惜啊,不懂这个圈子的‘规矩’!女人在这行,要么有靠山,要么就得放得下身段,像她这样清高的,迟早撞得头破血流!”

那些带着性别偏见和行业油腻的议论,像黏腻的污垢,甩不掉,又恶心人。每一个字都像针,扎在她刚刚结痂的伤口上。陈晚星握着鼠标的手指猛地收紧,指节泛白。她死死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光标,试图将那些恶意的声音屏蔽在外,但心脏还是不受控制地传来一阵阵尖锐的刺痛和冰冷的窒息感。

原来,“差距”在这里。

原来,“变通”是这个意思。

原来,引以为傲的专业和坚持,在某些人眼中,不过是可笑的“不懂规矩”和“清高”。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屏幕上枯燥的数据上。指尖敲击键盘的声音,又快又重,像是在发泄,又像是在倔强地证明着什么。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亮起。是路珩发来的微信。

【学姐,老杨的深度稿初稿发你邮箱了。关于聋哑人沟通困境的部分,想听听你的意见。】

后面附了一个压缩文件的链接。

陈晚星点开链接,下载文件。屏幕上是路珩那篇《无声的方寸:驿站老杨和他的喧嚣世界》初稿。文字沉静克制,却饱含力量。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老杨在寂静中感知世界的独特方式,描绘了他用纸笔和简单手势构筑起的沟通桥梁,描绘了那些深夜堆积如山的包裹和他眼中倒映的、匆忙冷漠又偶尔闪现善意的校园百态。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边缘者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和无声的悲悯。

没有浮夸的煽情,没有廉价的同情,只有看见,只有尊重,只有沉默中惊雷般的力量。

看着屏幕上那些沉静有力的文字,陈晚星眼眶蓦地一酸。

在“星辉”那间光鲜亮丽的会客室里,她被评价为“不够锐”。

在同行油腻的议论中,她被贴上“不懂规矩”、“清高”的标签。

而在这里,在路珩这篇聚焦于一个校园聋哑分拣员的稿子里,她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锐”——那是穿透表象、直抵人心的思想锋芒!那是不向任何潜规则和偏见妥协的、对真相和尊严的坚守!

冰冷的窒息感被一股汹涌的暖流冲散。她深吸一口气,快速在回复框里打字,指尖带着一种被理解和共鸣的微颤:

【稿子看了,非常好!切入点精准,细节动人,尤其是老杨观察学生取件时那段‘无声的喧嚣’,堪称神来之笔!关于沟通困境的深化,我建议……】

她开始专注地写下自己的修改建议,每一个字都带着沉甸甸的投入和毫无保留的欣赏。

窗外的天色阴沉,办公室里的空气依旧沉闷压抑。但陈晚星坐在电脑前,脊背挺得笔直,眼底那簇几乎被现实冷水浇熄的火焰,在路珩文字带来的温暖与力量中,重新被点燃,烧得更旺,也更沉。

星光或许暂时蒙尘,但真正的锋芒,永远深藏于对理想的赤诚和对真实的敬畏之中。这条登顶之路布满荆棘与泥泞,她已窥见其残酷,却也因此,脚步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