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南江大学新闻学院的深冬,空气里弥漫着旧书、油墨与期末季特有的、近乎燃烧的焦灼气息。巨大的阶梯教室里,《深度报道理论与实务》期末最后一课即将开始。暖气开得很足,混合着上百号人呼出的二氧化碳,空气粘稠滞重。讲台前,王教授慢条斯理地整理着讲义,鼻梁上的老花镜滑落至鼻尖。台下,黑压压一片人头攒动,翻书声、低语声、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交织成一片压抑的底噪。

路珩坐在教室中排靠过道的位置。他穿着简单的黑色高领毛衣,外面是那件洗得发白却依旧干净挺括的浅灰色连帽卫衣。他微微低着头,专注地看着摊在桌面上的笔记本。笔记本边缘磨损,页角微卷,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记录着课程精髓、案例分析和他自己天马行空又条理清晰的批注。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落在他低垂的眼睫上,投下一小片安静的阴影。周围是期末高压下普遍弥漫的焦虑和浮躁,而他周身却像笼罩着一层无形的静电场,沉稳得如同深海礁石。

“喂,看路神……”前排两个女生压低声音,眼神却不住地往路珩这边瞟,“听说他那个‘城脉·新生’的提案,在电视台把那个眼高于顶的李制片都震住了?”

“何止!决赛现场提案,他和陈晚星学姐搭档,那个气场,那个配合……简直了!李制片当场就夸他是‘天生吃这碗饭的料’!”

“啧,大二啊……这才多久……感觉他懂的比我们大三的还多……”

“关键人还低调!你看他平时,除了上课就是图书馆,要么就跟在陈学姐后面做项目,话少得可怜,但每次出手都是王炸!”

“安静!”王教授敲了敲讲台,声音不大,却带着无形的威严,瞬间压下了所有窃窃私语。他抬起眼,目光如同探照灯般扫过台下,最后在路珩身上停顿了一瞬,镜片后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

“今天这最后一课,不讲新东西。”王教授慢悠悠地开口,双手撑在讲台上,“期末大作业的选题方向,上周已经布置下去。要求只有一个:聚焦校园,挖掘被宏大叙事忽略的个体声音,做一篇有深度、有温度、有传播力的深度报道。选题报告下周交。”

教室里响起一片哀嚎和倒吸冷气的声音。聚焦校园?个体声音?听起来简单,实则最难!校园里哪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无非是食堂涨价、宿舍矛盾、社团活动……想在千篇一律中挖出深度和温度,还要有传播力?这简直是地狱级难度!

“教授,能不能给点提示啊?”一个男生大着胆子举手,声音带着绝望,“校园太小了,感觉没什么值得深挖的……”

“是啊教授,个体声音……范围太大了,无从下手啊!”立刻有人附和。

王教授脸上没什么表情,目光再次扫过台下,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平静:“觉得无从下手?那是你们的眼睛和心,还没学会真正‘沉下去’看。新闻在哪里?新闻在食堂凌晨三点揉面的师傅被冻裂的手上,在图书馆闭馆后被保洁阿姨默默归位的每一本书里,在那些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申请助学贷款、却依然在实验室熬通宵的学生眼底的血丝里!”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深度报道的起点,是看见!看见平凡褶皱里的微光,听见沉默角落里真实的心跳!觉得没东西写?不是世界太贫瘠,是你们太浮躁,太习惯于仰望那些遥不可及的‘星辰大海’,却忘了低头看看自己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尘埃!”

一番话,如同冰冷的鞭子,抽打在每一个心存侥幸或迷茫的学生心上。教室里一片死寂,只有沉重的呼吸声。刚才提问的男生脸色涨红,羞愧地低下头。

王教授的目光再次落回路珩身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路珩,你来说说,你的选题方向初步定了吗?”

瞬间,整个教室上百道目光,如同聚光灯般,“唰”地一下,齐刷刷地聚焦在路珩身上。有好奇,有审视,有不服,更多的是……一种近乎仰望的期待。仿佛他口中即将吐出的每一个字,都可能是指引迷途的灯塔。

路珩在无数目光的注视下,缓缓抬起头。他脸上没有任何被点名的紧张或得意,只有一如既往的沉静。他合上自己的笔记本,手指在磨损的封面上轻轻敲了一下,像是在整理思路。

“初步方向,”他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了凝滞的空气,“聚焦校内快递驿站。”

快递驿站?

这个答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教室里响起一片压抑的、难以置信的吸气声。就连王教授也微微挑了挑眉。

“驿站?”有人忍不住小声嘀咕,“送快递取快递?这有什么深度可挖?”

路珩仿佛没听到质疑,目光平静地迎向王教授,条理清晰地陈述:

“选题核心:‘驿站方寸间的人情流动与生存镜像’。”

“切入点:驿站里那位沉默寡言、负责夜间分拣和疑难件处理的聋哑人分拣员老杨。”

“深度挖掘点一:驿站作为校园‘毛细血管’末端,如何成为观察现代大学生消费习惯、人际疏离与临时社群形成的独特窗口?比如,代取快递催生的跑腿经济与信任危机;因取错快递在驿站临时群里争吵又和解的陌生人;堆满无人认领的‘盲盒’包裹背后折射的消费主义泡沫与个体责任缺失……”

“深度挖掘点二:以老杨为轴心,透视**城市边缘群体在高校‘象牙塔’夹缝中的生存状态。他如何依靠有限的手语和文字板与上千名师生沟通?驿站微薄的薪水能否支撑他在城市立足?深夜独自面对堆积如山的包裹时,他眼中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无声喧嚣的校园世界?”

“传播力预判:结合‘驿站暗语’(学生给老杨起的昵称、特殊的取件手势)、‘无人认领盲盒’开箱直播、手绘‘老杨的无声校园地图’等轻量化、互动性强的新媒体形式进行传播发酵,核心引爆点在于打破对‘边缘者’的刻板想象,展现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坚韧与微光。”

清晰,冷静,直击核心。没有华丽辞藻,只有精准的社会切片和深刻的人文关怀。每一个点都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快递驿站”这个看似平凡场景下隐藏的复杂社会肌理和人性光谱。

刚才质疑的声音彻底消失了。

教室里一片死寂。只有窗外呼啸而过的寒风,和暖气片发出的低沉嗡鸣。

所有人都怔怔地看着那个穿着旧卫衣、坐在中排的沉静少年。他平静的叙述,像无声的惊雷,炸响在每一个人的认知壁垒上。原来,深度就在脚下,温度就在身边!原来,被他们视为理所当然、甚至有些厌烦的快递驿站,竟能承载如此厚重而动人的叙事!

王教授镜片后的目光亮得惊人。他看着路珩,嘴角缓缓向上勾起一个极其欣慰的弧度,那笑容里,是毫不掩饰的激赏和“后继有人”的笃定。他没有说话,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那点头的分量,比任何褒奖都重。

这无声的肯定,如同点燃引信的星火。

“啪!”一个笔记本掉在地上的声音打破了寂静。

紧接着,是压抑不住的、此起彼伏的倒吸冷气声。

“卧槽……”

“绝了!我怎么就没想到!”

“这视角……太毒了!”

“服了!彻底服了!”

惊叹声、懊恼声、由衷的佩服声,如同潮水般在教室里蔓延开来。那些原本带着审视或不忿的目光,此刻彻底化为了纯粹的、近乎仰望的敬佩。路珩这个名字,连同他那份超越年龄的洞察力与沉静如渊的气场,如同烙印般,深深镌刻在了在场每一个新闻系学子的认知里。

“学霸”二字,已不足以定义。

他是“路神”。是能在平凡褶皱里看见惊雷,能在沉默尘埃中听见惊雷的——“惊雷路神”。

路珩在满教室复杂而灼热的目光洗礼下,平静地收回了视线,重新低下头,翻开笔记本,拿起笔,似乎刚才那番石破天惊的发言,只是记下了一句再普通不过的笔记。笔尖划过纸页,发出稳定而清晰的沙沙声。

窗外,铅灰色的天空沉沉压着,酝酿着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而新闻学院这间燥热的阶梯教室里,一场无声的风暴已然平息,唯有一颗名为“路珩”的新星,在所有人仰望的认知苍穹中,稳稳升起,光芒内敛,却足以照亮前路。成长的阵痛与磨砺,正将他淬炼成更加夺目的存在,而那份深藏于心底的守望,也在无声的惊雷中,愈发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