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城市传媒大厦27楼的环形会议室,巨大的落地窗外是铅灰色的天空和钢筋水泥森林冰冷的轮廓。室内,顶灯惨白的光线毫无温度地泼洒在深灰色会议长桌上,空气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南江市青年传媒创新大赛——高校赛道决赛筹备会”的烫金桌牌,像一柄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陈晚星坐在长桌靠前的位置,背脊挺得笔直,如同拉满的弓弦。她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藏青色西装套裙,长发一丝不苟地盘在脑后,露出光洁而略显紧绷的额头。脸上化了比平时更精致的妆容,试图掩盖连日鏖战的疲惫,但眼底深处那簇被压力淬炼得更加锐利的火焰,却藏不住。

她面前摊开着一份厚厚的、标注得密密麻麻的策划案——《城脉·新生:南江老工业区蝶变影像志》。这是她带领南江大学新闻学院团队,鏖战数周,从上百份初赛方案中杀出重围,闯入最终决赛的作品。目标:拿下唯一的特等奖,赢得那笔丰厚的项目孵化基金,以及更重要的——进入顶级媒体实习的直通门票。

“陈组长,”坐在主位的电视台资深制片人李锋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鹰隼,扫过陈晚星和她身边略显紧张的团队成员(夏小米、周凯等人),最后定格在策划案上,“立意不错,‘城脉’、‘蝶变’,抓准了城市更新的热点。但是——”

他刻意拖长了尾音,会议室里落针可闻,连空调的低鸣都显得刺耳。

“深度有余,破圈力不足。”李锋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砸在每个人心上,“你们聚焦的那些老工人、留守家庭、改造工程师的故事,确实动人。但大赛要的不仅是情怀纪录片,是能引爆话题、撬动年轻人关注、真正具有传播穿透力的创新作品!你们的核心叙事驱动力在哪里?爆点在哪里?靠什么让刷短视频的年轻人停下手指,点开你们长达30分钟的深度影像?”

一连串的诘问,像冰冷的鞭子抽打下来。夏小米的脸色白了白,周凯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其他几个团队成员也面露忐忑。

陈晚星放在桌下的手悄然握紧,指甲陷入掌心带来尖锐的刺痛。她强迫自己迎上李锋审视的目光,声音竭力维持平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李制片,我们的核心驱动力在于‘人’与‘城’在剧变中的情感联结与身份重构。我们计划引入‘记忆地图’的线上互动H5,让观众……”

“H5?”李锋毫不客气地打断,嘴角勾起一丝近乎嘲讽的弧度,“陈组长,创意很好,但执行呢?技术团队支持呢?资金呢?大赛评委要看的是可行性和传播预判,不是天马行空的PPT!你们的方案,更像是情怀驱动的学生作业,缺乏成熟的商业化传播思维和市场预判数据支撑!”

“学生作业”四个字,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扇在陈晚星脸上。她感觉脸颊瞬间滚烫,血液冲上头顶,骄傲被狠狠踩在脚下。胸腔里翻涌着巨大的屈辱和不甘,几乎要冲破喉咙。她死死咬着下唇内侧,才没让失态的情绪泄露半分。

会议室内一片死寂。电视台其他工作人员的目光带着同情或审视。南大团队这边,士气肉眼可见地跌入谷底。

就在这时,一个沉静的声音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

“李制片,关于传播预判和市场数据支撑,我们补充了一份基于社交媒体舆情和线下问卷的初步调研报告。”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

路珩坐在陈晚星斜后方,一个并不起眼的位置。他穿着熨帖的浅灰色衬衫,外面是合身的深色毛呢西装外套,褪去了大一时的青涩,轮廓分明的脸庞在冷光下更显沉稳。他没有看任何人,只是将一份装订整齐的、不算很厚但数据图表清晰的报告,从桌面上推到了陈晚星手边,然后平静地看向李锋。

“报告分析了近半年全网关于‘城市更新’、‘工业遗产’话题的讨论热度峰值、核心受众画像(18-35岁占比78%)、情感倾向(怀旧、期待、争议并存)以及爆款内容的关键词和形式特征。”路珩的声音不高,语速适中,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和笃定,“基于此,我们对主方案提出了三点补充传播策略。”

他微微停顿,目光转向陈晚星,带着无声的请示和绝对的支撑。

陈晚星的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搏动了一下。那沉静的声音像一股清泉,瞬间浇熄了她心头翻腾的怒火和屈辱,带来一种奇异的镇定。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拿起那份报告,对着路珩几不可查地点了下头。

路珩收回目光,重新看向李锋,条理清晰地陈述:

“第一,打造‘寻找城市记忆碎片’的短视频挑战赛。以老厂区标志性场景(如废弃的龙门吊、斑驳的语录墙)为背景模板,引导用户上传自己或家人与老工业区相关的旧照/故事,生成‘新旧对比’的创意短视频,利用UGC内容裂变传播,为长片引流预热。传播预判:依托平台算法推荐和用户参与热情,话题热度可冲击同城热搜前三。”

“第二,引入‘沉浸式声音剧场’线下体验点。在改造完成的标志性园区内设置特定点位,观众扫码即可戴上耳机,聆听基于真实口述史改编的、对应点位曾经发生的‘声音故事’(如车间机器的轰鸣、下班的广播、工友的谈笑),形成线上话题与线下体验的闭环互动。传播预判:制造独特的‘打卡’点,撬动本地生活类KOL和年轻群体自发传播。”

“第三,核心人物IP化运营前置。重点打造那位自愿放弃高薪、投身老厂区改造规划的女工程师的人物故事。在长片上线前,推出系列‘工程师日记’Vlog,记录她在保留历史肌理与注入现代活力之间的思考与挣扎。传播预判:以‘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的冲突点,精准切入年轻受众对职业选择与城市归属的共鸣点。”

他语速平稳,每一个策略都辅以简洁的数据支撑和清晰的传播路径预判。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精准的洞察和扎实的落地构想。

整个会议室安静得只剩下空调的送风声。

李锋脸上的嘲讽和审视消失了。他身体微微前倾,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地落在路珩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探究和一丝……激赏。

“你叫什么名字?”李锋直接问道。

“路珩。南江大学新闻学院,大二。”路珩平静地回答。

“大二?”李锋眼中闪过一丝真正的惊讶,随即目光扫过路珩那份补充报告和陈晚星,“这份报告和策略,是你独立完成的?”

“调研和数据分析由团队共同完成,传播策略框架和预判模型由我执笔,陈组长全程指导把关。”路珩的回答滴水不漏,既展现了能力,也维护了团队核心。

陈晚星适时接话,声音恢复了惯常的清晰和力量,带着路珩带来的那份底气:“李制片,路珩补充的这三点策略,正是基于我们核心叙事‘人城情感联结’的深度延展和破圈尝试。我们有信心,也有初步的执行方案和资源对接计划,确保可行性。详细内容在补充报告的附录部分。”

她将那份报告推到李锋面前,姿态不卑不亢。

李锋拿起报告,快速翻看了几页,尤其是附录里关于挑战赛规则、声音剧场技术实现路径和Vlog脚本框架的部分。良久,他合上报告,抬起头,目光在陈晚星和路珩脸上来回扫视,最终落在陈晚星身上,缓缓开口,语气已然不同:

“陈组长,你们团队……卧虎藏龙啊。”他顿了顿,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算是认可的笑意,“这份补充,把方案的骨头和肉都填实了。有想法,有数据,有路径,这才像个冲击特等奖的样子!行,这方案,我们台里技术部和市场部会全力配合支持!决赛舞台,看你们的了!”

压在所有人胸口的大石轰然落地。夏小米激动地差点跳起来,周凯也长舒一口气,看向路珩的目光充满了敬佩。

陈晚星紧绷的神经终于松懈下来,后背渗出一层薄汗。她站起身,向李锋伸出手,笑容自信而从容:“谢谢李制片认可!南大团队,一定全力以赴!”

离开电视台大楼时,天色已近黄昏。深秋的寒风卷着落叶扑面而来,带着刺骨的凉意。团队成员们兴奋地讨论着刚才的惊险过关,夏小米更是夸张地拍着路珩的肩膀:“行啊小路!深藏不露啊!刚才简直帅炸了!力挽狂澜!”

路珩只是淡淡地笑了笑,没说什么,习惯性地落后半步,走在陈晚星身侧稍后的位置。

陈晚星裹紧了风衣,迎着寒风,大步走在前面。电视台玻璃幕墙反射的霓虹灯光在她脸上明明灭灭。刚才会议室里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在脑海中回放——李锋的刻薄质疑,团队的低落,自己强压的屈辱和愤怒,以及……路珩那如同定海神针般站出来的沉稳,和那份扭转乾坤的精准洞察与执行力。

她的目光状似无意地扫过身侧落后半步的那个身影。他沉默地走着,侧脸线条在城市的暮色里显得格外清晰和……可靠。

一股极其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是劫后余生的庆幸,是对团队凝聚力的欣慰,但更多的,是一种对路珩这个人,前所未有的、深刻的认知和激赏。

他的才华,远不止于“用心”和“高效”。

他拥有一种可怕的、在高压下瞬间抓住问题核心、并精准爆破的洞察力与决断力。

他的沉稳,不是木讷,而是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的定力。

他递上的,不是简单的资料,而是在她防线即将崩溃时,最精准、最有力的弹药。

“路珩。”陈晚星忽然停下脚步,转过身,目光直直地看向他。

路珩也随之停下,清澈的目光迎上她,带着一丝询问。

城市的喧嚣在耳边流过,寒风卷起她的发梢。

陈晚星看着他年轻却过分沉静的眼眸,清晰地开口,每一个字都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决赛的现场提案环节,核心陈述和答辩,你和我一起上。”

不是商量,是决定。是最高级别的认可与托付。

路珩的瞳孔几不可察地收缩了一下。他看着她眼中毫不掩饰的信任和期许,看着她被霓虹映亮的、带着战意的脸庞。胸腔里沉寂的心跳,骤然擂响,如同战鼓。

他没有丝毫犹豫,迎着寒风,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低沉而坚定:

“好。”

寒风凛冽,暮色四合。两人并肩站在城市汹涌的人潮边缘,目光交汇处,无声的默契与即将并肩而战的锋芒,刺破了深秋的萧瑟,点燃了通往更高战场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