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的冬天来得悄无声息,却又带着不容置喙的寒意。新闻学院图书馆巨大的落地窗外,铅灰色的天空沉沉压着,光秃的梧桐枝桠在冷风中瑟缩。自习区里暖气开得很足,空气里弥漫着旧书页、咖啡因和期末季特有的、混合着焦虑与拼搏的紧绷气息。键盘敲击声、书页翻动声、偶尔压抑的咳嗽声,交织成一片低沉的背景音浪。
陈晚星坐在靠窗的老位置,鼻梁上架着一副防蓝光的细框眼镜。她面前摊开的不是期末复习资料,而是一份打印出来的、标注得密密麻麻的策划案——市区电视台与南江大学新闻学院联合策划的寒假特别节目《寻味·年关》前期方案。
这个项目是她上学期末就盯上的。深入市井巷陌,挖掘年关将近时普通人的烟火故事,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是绝佳的实践和曝光机会。她带着记者团的几个核心成员,包括路珩,经过几轮鏖战,才从几个高校团队里抢到了这个宝贵的合作名额。但电视台的要求极其严苛,时间紧,任务重,尤其是临近期末,两边的时间协调和内容磨合都成了巨大的挑战。
她眉头紧锁,指尖烦躁地敲击着桌面。刚收到电视台那边的反馈邮件,对他们提交的第一版拍摄脚本提出了十几条修改意见,核心观点是“深度有余,烟火气不足”,要求三天内拿出更接地气、更有年味的修改稿。
三天!
还有三门专业课的期末论文压在头顶!
压力像冰冷的藤蔓,再次缠绕上来。她端起手边早已凉透的咖啡灌了一大口,苦涩的液体滑入喉咙,却没能驱散半分烦躁。
就在这时,一杯温热的、散发着清甜果香的花果茶被轻轻放在她摊开的策划案旁边。
陈晚星猛地抬头。
路珩站在桌边,穿着那件熟悉的浅灰色连帽卫衣,外面套了件黑色的薄羽绒服,鼻尖被室外的冷风吹得微红。他手里还拿着一个厚厚的牛皮纸文件袋。
“学姐,”他将文件袋也放在桌上,声音不高,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却清晰平稳,“你要的南江老城区近五年‘年货集市’的变迁资料,还有几个口碑老店的采访许可回执,都在这了。”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她眉宇间化不开的烦躁和手边那杯冷掉的咖啡,“热茶。罗汉果雪梨,润喉。”
陈晚星的目光在那杯氤氲着热气的花果茶和他平静的脸上转了一圈。心底那点烦躁,像是被这无声递来的暖意悄然融化了一角。她没有说谢谢,只是极其自然地端起那杯温热的茶,凑到唇边吹了吹,浅浅啜了一口。清甜的果香混合着温润的口感滑入喉咙,奇异地抚平了一丝紧绷的神经。
“电视台的反馈邮件看了?”她放下杯子,开门见山,将电脑屏幕转向他,上面是那封措辞犀利的要求邮件。
路珩俯身,快速浏览了一遍邮件内容,眉头也微微蹙起:“‘烟火气不足’……要求三天内改出来,时间确实紧。”他直起身,目光沉静,“学姐,脚本的核心立意没问题。‘深度’是我们的优势。‘烟火气’的缺失,可能是在具体场景选择和人物细节的挖掘上不够‘落地’。”
他打开那个牛皮纸文件袋,抽出几份整理好的资料:“这是我根据老城区资料和拿到的采访许可,初步筛选的几个可能切入点。”他抽出一张打印的清单,上面清晰地列着:
1. 百年酱园传人的坚守与年关订单焦虑(情感:传承压力与希望)
2. 社区裁缝铺为归乡游子赶制新衣的日夜(情感:期待与乡愁)
3. 凌晨水产批发市场夫妻档的年关冲刺(情感:疲惫中的相守)
4. 老式糕点铺里学徒工的“第一次独立守岁”(情感:成长与孤独)
每一个切入点后面,都附上了初步的联系方式和可能的拍摄难点预估。
“另外,”路珩又抽出一份打印稿,“我根据这几个点,草拟了几个补充的采访问题方向,重点放在人物在年关这个特殊时间节点的具体行动细节和最真实的情感流露上。比如酱园传人对着堆积订单时的叹气,裁缝铺老板娘摩挲着给远方儿子做的新衣料子时的眼神……用细节带出情感,比空喊‘年味’更有力量。”
陈晚星接过他递来的清单和采访问题稿,目光快速扫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一个点都直指电视台反馈的痛点,甚至比她之前想的更精准、更“落地”!那份被压力挤压的烦躁感,瞬间被一种找到突破口的兴奋和踏实感取代。
她抬起头,看着路珩沉静专注的眼睛。那双眼睛里没有期末季的浮躁,没有面对电视台严苛要求的畏难,只有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沉稳和解决问题的笃定。这种沉稳和笃定,像一块压舱石,让她在压力的漩涡中瞬间稳住了心神。
“思路很好。”陈晚星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被认可的轻松,“百年酱园和社区裁缝铺这两个点尤其有潜力。采访问题方向也抓得准。”她快速在脑中整合思路,“这样,路珩,你负责细化这两个点的拍摄脚本和采访提纲,重点突出细节和人物弧光。老糕点铺那个点交给夏小米。水产市场那个……时间协调难度太大,先放一放。”
她语速飞快,思路清晰,瞬间将任务分解下去。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有了可以信赖的、能精准接住她思路的伙伴。
“好。”路珩没有任何废话,立刻应下,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开始记录要点。
接下来的两天,成了新闻学院顶楼那间小会议室的固定战场。期末复习的书籍被暂时堆在角落,取而代之的是铺满桌面的脚本草稿、分镜头示意图、采访问题清单和密密麻麻的便利贴。
陈晚星是总指挥,掌控全局,思路犀利,要求严苛,每一个镜头语言,每一句采访提问都要反复推敲。
路珩则是最精准的执行者和补充者。他负责的两个点,脚本写得扎实细腻,采访问题设计得层层深入,总能精准捕捉到陈晚星想要表达的核心情感,甚至在一些细节处理上,提出更生活化、更动人的建议。
“这里,酱园老师傅擦拭祖传酱缸的镜头,”路珩指着脚本上一行描述,“如果加上一个特写——他布满老茧和酱渍的手指,无比轻柔地拂过缸沿上那道他父亲留下的、修补过的裂痕……会不会更有力量?”
陈晚星眼睛一亮:“对!就是这个感觉!无声的传承!加上!”
“裁缝铺老板娘给儿子量尺寸这段,”陈晚星皱着眉,“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缺一个‘等待’的镜头。”路珩接口,“儿子还没回来,她把那卷特意留着的、儿子最喜欢的藏青色毛呢料子,一遍遍拿出来摩挲,又小心地放回去,对着空气比划着尺寸……那种带着甜蜜的焦灼等待,就是年关最戳心的烟火气。”
“没错!”陈晚星一拍桌子,立刻在脚本上补充。
两人配合默契,思维碰撞间火花四溅。争论有之,但更多的时候是思路的互补和灵感的激发。陈晚星发现,路珩不仅能完美执行她的意图,更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些被宏大叙事忽略的、真正打动人心的生活肌理。他的沉稳细致,恰好弥补了她有时过于追求深度和效率而忽略的“地气”。
时间在激烈的讨论和飞速敲击的键盘声中流逝。窗外的天色由明转暗,又由暗转明。
第三天下午,修改后的完整脚本和详细拍摄计划,踩着死线,发送到了电视台对接人的邮箱。
发送成功的提示音响起时,会议室里一片寂静。连轴转了两天一夜的陈晚星,靠在椅背上,长长地、无声地舒了一口气,脸上是卸下重负后的疲惫,眼底却燃烧着明亮的光。
路珩坐在她对面,也放下了鼠标。他揉了揉发酸的眼角,脸上带着同样的倦色,但眼神清亮,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如释重负的弧度。
“辛苦了。”陈晚星看着路珩,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却充满了真诚的认可,“这次多亏有你。脚本改得很漂亮。”她顿了顿,补充道,“尤其是那些细节,抓得很准。”
路珩微微颔首:“学姐指挥得好。”他的声音也有些低哑,但很稳。
没有过多的客套,只有并肩作战后的默契与了然。
这时,夏小米提着几杯热咖啡推门进来,打破了沉默:“来来来!续命神器来了!恭喜两位大佬成功渡劫!”她将咖啡分给两人,兴奋地嚷嚷,“我刚看到邮箱!电视台那边回复了!就俩字——‘通过’!后面还跟了个大大的感叹号!”
“真的?!”陈晚星精神一振,立刻点开邮箱。果然,那封简洁的回复邮件躺在收件箱里。
“通过了……”她看着屏幕,喃喃道,脸上终于绽开一个纯粹的、带着巨大成就感的笑容,如同冲破云层的阳光,瞬间点亮了整个疲惫的房间。
“耶!”夏小米兴奋地跳起来。
路珩也笑了。那笑容不再是转瞬即逝的弧度,而是清晰地绽放在他年轻俊朗的脸上,带着如释重负的轻松和由衷的喜悦。他的目光落在陈晚星明亮的笑脸上,看着她眼底跳跃的光彩,心脏像是被温热的泉水浸泡着,暖意融融。
“走!”陈晚星猛地站起身,一扫疲惫,意气风发,“我请客!犒劳三军!撸串去!庆祝我们《寻味·年关》项目组首战告捷!”
“学姐万岁!”夏小米欢呼。
路珩也笑着站起身。三人收拾好东西,走出弥漫着硝烟味的会议室。
走廊里,窗外暮色四合,路灯次第亮起。陈晚星走在前面,步伐轻快,侧过头对跟在身侧的路珩笑着说:“路珩,以后有硬仗,还叫你。”
她的笑容在走廊顶灯的映照下,明媚而真诚,带着全然的信任和伙伴的亲近。
路珩看着她的笑容,脚步微微一顿。胸腔里那股暖流汹涌得几乎要溢出来,带着一丝酸涩的甜。他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低沉而坚定:
“好。”
一个字,重逾千斤。
寒夜的风从走廊尽头的窗户缝隙钻进来,带着刺骨的凉意。然而并肩而行的三人,周身却仿佛萦绕着无形的暖流。星轨在无声的磨合与成功的共振中悄然靠近,那份名为信任与默契的暖意,足以抵御整个凛冬。前路或许仍有风雪,但此刻,他们拥有彼此交付后背的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