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梆…梆…”

五更天的更声已经响起。

解禁时间已到。

有些住在城内的住户听到更声,打开大门。

天空逐渐微亮。

寂静的长安城内,再过一会儿,随着城门打开,会再次恢复白日的喧嚣。

更夫长根打着哈欠。

嘴中有气无力的喊着更号。

沿着巡更的路径,长根来到西市的南边。

这里距离皇城最远,平日里疏于管理,也是长安城内最穷的几个坊间。

空气里弥漫着腐臭味,到处都是破旧的房屋,地面上大小便随处可见,有的地方都被住户改成了农田。

由于穷和缺乏管理,也成了罪恶滋生的地方。

这里有长安城最多的乞丐,也有最多的地痞流氓恶霸,还有迫于生计,不得不卖身的廉价妇女。

与繁荣的长安城格格不入。

更夫长根巡更的步伐明显加快,捂着口鼻,只想快点结束今夜的值更。

来到归义坊。

空气中却弥漫着另一种味道。

是一种刺鼻的味道。

这种味道,他是闻过的。

只从家里改用煤炭,煤炭烧着后,就会散发出这种味道。

可是家中那种味道比现在闻到的味道要淡的多。

长根心中疑惑,循着刺鼻的味道一路寻找。

他记得卖煤炭的店家说过,煤炭的烟气有毒,若是烟气过大是会毒死人的。

一路寻找。

来到归义坊的北面。

这里显得诡异,往日里听到更声,便会有人打开自家的大门,开始一天的劳作,可是今日,这里几户人家都是大门紧闭。

长根来到一户门前。

这里的味道更大,刺鼻的味道让他忍不住咳嗽。

“咚…咚咚”

长根敲响门环。

可是等了一会儿,屋内没有一点动静。

他尝试着推动木门,木门被插上了门栓。

心中顿时升起一种不好的预感。

长根沉思了一会,连忙离去。

等到他回来时,身后跟了一队身穿盔甲的军人,他们是专门负责宵禁的巡城军队。

“哪一间?”

一个带头的军人问道。

长根指着之前那间房子。

“就是那一间。”

巡城军人来到那户门前,刺鼻的味道非常的明显。

也是尝试着敲门,推门,依然没有动静。

领头的军人,道:

“砸门。”

身后的军人一拥而上,破旧的木门经不起一脚。

木门大开。

里面的气体像是得到释放,从洞开的木门中涌了出来。

准备进门的众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味道逼的接连后退。

众人被刺激的气味呛的咳嗽起来,有几个领头的士兵,甚至感觉有些头晕恶心。

等到气味散尽,众人掩着口鼻慢慢走进屋内。

更夫长根提着油灯主动在前方带路。

屋内。

用泥土砌成的炉灶还在冒着烟气,里面还有没有烧尽的余火。

等到众人看清屋内的景象,不禁大惊失色。

屋内一张简陋的床铺上,并排的躺着五个人。

一对夫妇,两个半大的小子,还有一个年幼的女孩。

长根吓得连连后退。

领头的军官扶住他踉跄的身形,示意身旁的士兵上去查探。

士兵用手指一一探查五人的气息。

然后回头,对军官摇了摇头。

死了。

军头感觉事有蹊跷,不敢耽搁,连忙让人通知所属县衙。

长安县衙后宅内。

县令汪大成正在下人的服侍下,穿衣梳洗。

门口传来一阵急促声。

慌慌张张的声音让汪大成有些不喜。

汪大成阴着脸问道:

“何事如此慌张?”

下人禀报道:

“老爷,有巡城的军户来报,归义坊发生命案。”

汪大成皱着眉头。

虽说西市穷人居多,而且龙蛇混杂,平日里也时常发生一些案件,但大多数都是一些偷鸡摸狗或者打架斗殴的事件,很少会发生命案。

汪大成不得不重视,急忙催促下人简单的梳洗一番,通知衙役。

一行人赶到归义坊。

走进归义坊的汪大成,也感觉到一股诡异,这里出奇的安静,除了一队身穿盔甲的士兵,不见任何踪影。

内心不禁忐忑起来。

此时归义坊的军头还没有离开。

维持夜间的治安是他们的职责,可办案破案可不归他们管,等到所属衙门来人,他们便可功成身退。

看到长安县令,军头主动上前行礼。

汪大成走进屋内,看见床上躺着的五具尸体,冷汗直冒。

这可是一家五口,属于灭门了。

要是被朝廷知道,他的所辖之下,发生这种事,恐怕乌纱不保。

汪大成急忙下令。

“马上封锁归义坊,给我挨家挨户的搜。”

衙役立刻领命去办。

一时间敲门声,砸门声不断传来。

听到动静的其他住户,也连忙出来查看。

整个坊间鸡飞狗跳。

等到大门被一一打开,空气中刺鼻的气味更加的浓烈。

弥漫在整个归义坊内,即使是隔壁的其他坊间都能闻见。

汪大成内心更加的焦急,来回踱步,等待着衙役汇报。

过了一会儿。

领头的衙役连滚带爬的过来,身体止不住的颤抖,声音干涩。

“启…启禀县令,归义坊内…归义坊…”

看到衙役的模样。

汪大成大感不妙。

“快说,归义坊怎么了?”

衙役闭上双眼,满脸悲戚的道:

“归义坊内,有三十六户人家全部死了,无一活口。”

“什么?多少?”

汪大成听后,不敢相信,以为自己听错了。

“三十六户,总共一百五十人无一幸免。”

再次传来噩耗,汪大成急火攻心,直接晕厥过去。

旁边的衙役急忙着扶住他,不停的呼喊着。

一时间,场面一片杂乱。

“快,快,通…通知朝廷。”

汪大成虚弱的说出最后一句话,彻底晕死过去。

此时。

宣德殿内。

李二正在举行朝会。

说的都是关于罗艺造反,粮食,百姓之类的事。

相较于之前,百姓冬日取暖之物已经解决。

这时。

一个太监进入大殿,禀报道:

“启禀皇上,长安县令汪大成求见。”

此时已经苏醒的汪大成本想向上官禀报,可那些大员都在朝堂上,所以不得不硬着头皮,亲自面圣。

朝堂上对于一个县令突然求见圣上感到疑惑,都各自交头接耳起来,李二也皱了皱眉头。

“宣。”

随着太监一声唱喝。

汪大成连滚带爬来到殿中。

直接跪下,痛哭流涕。

“陛下,臣长安县令汪大成罪该万死。”

众人不解。

李二:

“到底何事?”

“昨夜,西市归义坊北面,发生命案,有三十六户人家全部遇难。”

汪大成不敢支支吾吾,直接说道,他知道今日他难逃一死。

本来还算热闹的大殿,此时出奇的安静,众人将目光看向匍匐在地的汪大成,都难以置信。

这里可是天子脚下,一夜之间死了三十六户人家,简直是天方夜谭。

“你说什么?”

问话的不是李二,而是站在官员首位的杜如晦。

汪大成看着杜如晦吃人似的眼神,刚刚还准备赴死的决心,此时显得胆怯。

“丞相,昨日夜里,归义坊死了三十六户人家,总共一百五十人。”

说完,汪大成瘫倒在地。

这时,大殿内所有官员都听到汪大成的话,但没人敢吱声。

宣德殿内显得阴森恐怖。

上首的李二面若寒霜,脸色阴沉到极点,身体颤抖,瞪大双眼看着地下正在发抖的汪大成,恨不得活剐了他。

对于上惯战场的李二来说,死个一百五十人不算什么,可是这些死去的人都是平民百姓。

而且还是在他眼皮底下一夜之间死的,这对他的帝王威严简直就是亵渎。

“汪大成,朕要将你千刀万剐。”

李二大吼道。

“来人,将汪大成打入大牢,待查明此事,立刻处斩。”

李二说的是查明此事,立刻处斩。

可没说是否与他汪大成有关,才决定处不处斩,也就是说不管有没有关系,他都得死。

一队千牛卫走出,架起汪大成,直接向殿外走去。

汪大成面若死灰,嘴中还在不断的喊着:

“陛下…”

“陛下…”

“杜如晦听旨,朕要你即刻查明真相,不管是谁做的,朕都要他死!”

李二几乎喉咙沙哑的下旨。

“臣遵旨。”

朝会散去。

官员之间没有人说话,都在思考着这突如其来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