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元夕灯火照残年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临安)

第一节 孤山残雪

绍兴二十四年的元夕,临安城难得放晴。

孤山脚下的茅檐低小,积雪未消,压得瓦松微微下垂。李清照坐在窗前,呵气融开砚中冻墨。她已年过七旬,手指关节微微隆起,握笔时略见颤抖。案头堆着《金石录》的校稿,厚约三寸,纸色泛黄,边角多有虫蛀的痕迹。

她翻至"汉铜鼎款识"一节,指尖忽地一顿。

这一页的夹缝里,还留着半片干枯的腊梅笺,墨迹早已褪色,只依稀辨得"德甫"二字。

——三十年前,赵明诚就是在这里夹了这张字条。

窗外忽有箫鼓声传来,远远的,像是从御街方向飘至。她这才惊觉,今日竟是上元节。

"娘子,朱先生遣僮送来了新词。"侍女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一卷束着红绳的纸轴放在斑竹书案上。

李清照缓缓展开,见是朱敦儒新作的《鹧鸪天》:

"唱得梨园绝代声,前朝惟数李夫人。"

她枯瘦的手指抚过"前朝"二字,忽觉一阵恍惚。窗外恰有宫灯飘过,烛光透过薄纸,映得屋内忽明忽暗。

那一瞬,她仿佛又看见了崇宁二年的汴京灯火。

第二节 汴京旧梦

崇宁二年(1103年),汴京。

大相国寺的市集人声鼎沸,赵明诚挤在古董摊前,袖口沾满尘土。他怀里紧紧揣着一卷油纸包,步履匆匆地赶回府邸。

"易安!快来看!"他一进门便高声唤道。

李清照正在书房校对《金石录》的初稿,闻言抬头,见他满面喜色,不由莞尔:"德甫,何事这般欢喜?"

赵明诚小心翼翼地展开油纸包,露出里面一卷泛黄的绢本:"今日竟让我寻得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虽不是全本,但笔法绝佳,定是真迹无疑!"

李清照放下笔,凑近细看,指尖轻轻描摹字迹的转折:"确是欧阳率更的笔意,只是这'梦'字的捺笔稍显迟疑,怕是早年所书。"

赵明诚大笑:"夫人慧眼!摊主说是贞观初年的手笔,我原还不信,如今看来倒有几分可能。"

二人正讨论间,李清照忽指着一旁新拓的青铜鼎纹样道:"德甫,你瞧这'子'字铭文,与《宣和博古图》所载的商鼎略有出入,怕是年代还要早些。"

赵明诚凑近细看,连连点头:"有理!明日我便去拜访刘跂(北宋金石学家),请他一同考校……"

话音未落,忽听门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开封府的差役立在阶下,手持一封公文:"赵大人,令尊(赵挺之)已被罢参知政事,朝廷有令,请您即刻回府议事!"

赵明诚脸色骤变,手中茶盏"当啷"一声坠地。建窑兔毫盏碎成三瓣,茶汤泼洒在刚拓的鼎文上,墨迹晕染开来,像一团化不开的阴影。

李清照怔怔望着地上的碎片,忽然想起今晨占得的卦象——"坎为水,险难在前"。

(二十年后,她在洪州的战火中,再次见到了这般碎裂的纹路。那时金兵的铁蹄踏碎了他们精心装箱的十五车金石,而赵明诚的坟头青草,已历三秋。)

第三节 临安夜话

"娘子,该用药了。"侍女捧着黑漆药盏轻声提醒。

李清照回过神来,发觉窗外已是暮色沉沉。远处的灯火愈发明亮,笙歌隐隐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