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缓缓合上《金石录》,忽然问道:"今日城中灯市,可还有人卖汴京样式的琉璃灯?"
侍女摇头:"自官家(宋高宗)定都以来,临安的灯都是浙绢所制,再不见当年汴京的琉璃了。"
李清照沉默片刻,取过案头的《漱玉词》稿本,在扉页题下: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写罢搁笔,她望向北方,轻声道:"德甫,今年的元夕,汴京的灯……还亮着吗?"
窗外风雪渐起,无人应答。
第二章 赌书消得泼茶香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汴京)
第一节 绣阁初逢
建中靖国元年的春分,李格非府上的海棠开得正盛。
十八岁的李清照斜倚在窗边,手中握着一卷《陶渊明集》,目光却落在院中那株西府海棠上。花瓣沾了晨露,在阳光下晶莹剔透,恰似她腕间那只翡翠镯子——那是昨日及笄礼上,母亲王氏亲手为她戴上的。
"清照,快些梳妆!赵家三公子已到前厅了。"继母王氏推门而入,身后跟着两个捧着胭脂水粉的婢女。
李清照指尖微颤,书页间夹着的海棠花瓣飘落在地。她早知道今日赵明诚会来提亲,却没想到这般早。
"母亲,且容我再读两页……"
"傻丫头,这时候还读什么书?"王氏笑着抽走她手中的书卷,"你父亲与赵侍郎(赵挺之)早有意结亲,今日不过是走个过场。"
铜镜中,少女的容颜渐渐被珠翠遮掩。李清照望着镜中陌生的自己,忽然想起上月在大相国寺的偶遇——那位站在《石鼓文》拓片前凝神许久的青衫公子,可不就是赵明诚?
第二节 茶香墨韵
赵家的聘礼抬进李府时,汴京城的文人们都在议论这场婚事。
"听说赵家三郎用半年的俸钱买了幅王维的《辋川图》残卷作聘,李家小娘子却回赠了手抄的《兰亭序》摹本!"
茶肆里,太学生晃着羽扇说得眉飞色舞。邻座的老儒生却摇头:"到底是年轻气盛。那《辋川图》若是真迹,怎会流落市井?"
此刻李府书房内,赵明诚正捧着那卷《兰亭序》摹本细细端详。阳光透过碧纱窗,在他月白色的直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这'欣'字的捺笔,可是故意摹褚遂良的笔意?"他忽然抬头,眼中闪着惊喜的光。
李清照正在煮茶,闻言手腕一抖,茶筅碰着建盏发出清脆的声响。她没想到他竟能一眼看破——这处改动连父亲都不曾察觉。
"赵公子好眼力。"她将茶汤推过去,"只是不知,王摩诘的《辋川图》可经得起这般细看?"
赵明诚闻言大笑,从袖中取出画卷铺在案上:"夫人请看这处皴法——"话音戛然而止,他忽然意识到失言,耳尖顿时红了起来。
茶香氤氲中,李清照低头抿唇一笑。窗外海棠纷落,有一瓣正飘进茶盏,在碧绿的汤面上轻轻打着旋儿。
第三节 夜雨对弈
婚后的第三个雨夜,赵家西厢的烛火亮至三更。
"易安,这方'淮阳王玺'定是伪作!"赵明诚举着放大镜激动地说,"你看这'王'字的篆法,与《秦汉印谱》所载规制全然不合!"
李清照正在整理白日新得的碑帖,闻言凑近细看。她的发梢还带着沐浴后的湿气,若有若无的梅花香混着墨香萦绕在赵明诚鼻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