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三更的梆子响过,赵家书房仍亮着灯。

李清照用银簪挑亮灯芯,看赵明诚将字帖铺在酸枝木案上。他们特意取来内府藏的《化度寺碑》拓本对照——欧阳询晚年楷书的气韵,果然与帖中字迹一脉相承。

"易安,你瞧这个'哀'字。"赵明诚突然激动地指着某处,"转折处的贼毫,与《九成宫》如出一辙!"

她凑近时,发丝垂落在他手背上。油灯爆了个灯花,映得字帖上"悲夫"二字格外清晰。

"确是唐摹无疑。"她轻声道,"只是这蔡攸..."

话音未落,窗外传来瓦片轻响。赵明诚猛地吹灭灯烛,将她护在身后。月光下,可见院墙上黑影一闪而过。

次日清晨,管家在墙角捡到枚翡翠扳指——正是蔡攸昨日所戴之物。

第四节 党争阴云

重阳节前,李格非突然被罢黜提点京东刑狱之职。

李清照匆匆赶回娘家时,看见父亲正平静地焚毁诗稿。火盆里《洛阳名园记》的残页蜷曲成灰,飘落在她绣鞋上。

"不过因是苏轼门人罢了。"李格非苦笑着指指案上诏书,"你公公赵侍郎倒是升了尚书右丞。"

她想起昨日在赵府,听见公公对宾客说"元祐党人该当严惩",手中茶盏几乎捏碎。

归家途中,秋雨忽至。李清照在轿中展开袖里藏的字条——是赵明诚趁送行时塞给她的。

"金石可镂,此心不渝。"八个字力透纸背,像是用刻碑的力道写的。

雨幕中,大相国寺的轮廓渐渐模糊。她忽然想起那日胡商摊位旁,有个卖漆器的老匠人始终低头打磨木胎,对周遭纷争恍若未闻。

第四章 崇宁党禁风波起

(崇宁三年,1104年,汴京)

第一节 御街晨霜

腊月初八的御街上,李清照踩着薄霜快步疾行。她怀中紧裹着一卷《东坡志林》的残稿,丝绵袄子的内衬里还缝着几页黄庭坚的诗笺。寒风卷着碎雪扑在脸上,像细密的针尖。

"李娘子留步!"

身后突然传来马蹄声。她浑身一僵,袖中手指下意识抚过腕间玉镯——那是母亲留下的暗器,内藏三寸银针。

转头却见是赵府的老仆赵忠,须眉上结着冰碴:"少夫人快回府,老爷(赵挺之)今早被官家召进宫了!"

她心头一跳。自崇宁二年(1103)立"元祐党籍碑"以来,尚书右丞赵挺之与蔡京的明争暗斗已到白热化。前日蔡京刚奏请毁禁"元祐党人"文集,今日公公便突然被召见......

路过州桥瓦子时,几个孩童正在唱新编的童谣:"蔡家纸,赵家笔,写到崇宁三年冬——"后面的词句被卖炊饼的喝止了。

第二节 书房密议

赵府书房的地龙烧得太热,熏得人头晕。

赵明诚将《宣和画谱》摊在案上,手指却蘸着茶水在桌面写道:"父欲联名弹劾蔡京"。水痕很快蒸发,就像他们此刻的处境。

"父亲让我这两天别去秘书省。"他声音压得极低,"蔡攸带着皇城司的人,在查禁苏黄文集。"

李清照假装整理衣袖,将袖中诗稿滑进案头《金石录》草稿夹层:"我今早去给父亲送冬衣,国子监的郑博士托我带话——他说《神宗实录》旧档里,有蔡京当年附会王安石的证据。"

窗外突然传来枯枝断裂声。赵明诚猛地推开窗,只见一只黑猫窜过梅树。积雪簌簌落下,在青砖地上砸出几个浅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