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小小的面馆,如同一个微缩的江南清晨,充满了氤氲的热气、食物的香气、吴语的软糯和朴素温暖的人情滋味。我摄像机镜头扫过这些安详的食客,心被这日常的暖意填得满满当当——人间烟火最熨帖,往往就藏在这看似寻常的一碗面汤里。
辰时·游拙政
告别“同得兴”那份熨帖心肠的暖意,我踏着石板路,朝着拙政园的方向漫步而去。
晨光熹微,温柔地筛过道旁高大的梧桐树,在古老的粉墙黛瓦上投下斑驳跳跃的光影。空气湿润清冽,吸一口,仿佛能品出园林深处苔痕与池水的凉润气息。游客尚稀,偶有早起遛鸟的老人提着精致的竹笼慢悠悠走过,笼中画眉鸟清脆的啁啾声,在静谧的街巷里显得格外空灵悦耳。
踏入拙政园,仿佛一步跌进了一个精心构筑的旧梦。
园子刚刚苏醒,薄雾如轻纱般尚未完全散去,若有若无地缠绕在玲珑的假山、曲折的回廊和静谧的水面之上。亭台楼阁的飞檐翘角,在晨光里勾勒出优美的剪影,倒映在平滑如镜的池水中,虚实相生,如梦似幻。我沿着蜿蜒的复廊缓缓而行,指尖滑过那些被岁月磨得温润光滑的木栏,脚下是凹凸有致的鹅卵石花径,发出细微而悦耳的窸窣声。
此刻的园子,像一幅刚刚润湿了纸背、墨色尚在氤氲化开的宋人山水,含蓄、内敛,充满欲说还休的东方意境。
我特意避开了几处即将热闹起来的热门景点,循着记忆,来到园子深处一座临水的小亭——荷风四面亭。这里视野绝佳,能将远处起伏的假山、近处亭亭的残荷、以及水面倒映的整个天空尽收眼底。
秋意已深,池中荷叶大多褪尽了鲜绿,染上深浅不一的枯黄与褐赭,低垂着,甚至有些已折断了茎干,却依旧以一种倔强的姿态挺立在水面之上,构成一幅天然的水墨残荷图,别具一种阅尽繁华后的萧疏之美。
我架好相机,让镜头静静地凝视着这片水与亭、枯荷与远山。没有过多的言语解说,只让机器忠实地记录下这晨光里流动的静谧。风拂过水面,带来清冽湿润的气息,也吹动了残荷枯败的叶片,发出极细微的沙沙声,像是时光本身在低语。几只不知名的水鸟从残荷间轻盈掠过,点破一池平静,漾开圈圈涟漪。
我坐在亭中,身心仿佛也被这园子的气韵涤荡过一遍,变得格外澄澈安宁。这一刻,拙政园不再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它成了能呼吸、有心跳的活物,用它沉淀了数百年的静美,无言地滋养着每一个有幸在清晨走入它怀抱的过客。
我深深吸了一口气,那清冷的空气里,仿佛真的混合了书卷的墨香、池水的微腥和草木的清气——这便是苏州骨子里的味道。
午时·啖蟹金
走出拙政园那方静谧的天地,日头已升得老高,空气里暖意融融。
手机嗡嗡震动,是助理小朱发来的信息:“小饼姐,裕兴记那边打过招呼了,蟹粉现拆,正等着你去拍呢!位置也留好了,靠窗临河!”后面还跟着个兴奋搓手的表情。我精神一振,仿佛已经闻到了那霸道的蟹黄香气,脚步也不由得加快了几分。
刚拐进山塘街,喧嚣热闹的市声便如潮水般涌来,与方才园林的幽静恍如隔世。石板路两侧店铺林立,各色招牌旗帜飘扬,空气里混杂着刚出锅的油氽团子的焦香、海棠糕的甜香、卤味的浓郁酱香,还有不知何处飘来的茉莉花茶的清冽气息。游人如织,摩肩接踵,耳边充斥着天南海北的方言、小贩响亮的吆喝、评弹馆隐约飘出的三弦叮咚……这才是活色生香、烟火鼎沸的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