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的他,眼睛里有光。
我们相识在大学的图书馆,那时他是医学院的高材生,我是外语系的普通学生。他总是坐在靠窗的位置看书,阳光从百叶窗的缝隙里洒在他的侧脸上,专注的表情让他显得格外帅气。
我花了整整一个学期才鼓起勇气和他说第一句话,结果发现他比我想象的还要温柔。他会在我感冒的时候给我带药,会在我准备考试的时候陪我在图书馆待到深夜,会在我迷茫的时候耐心地听我倾诉。
"我想当一名医生,"有一天他对我说,"不是为了赚钱或者名誉,我只是觉得能够救死扶伤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那你想做什么科的医生?"
"外科。越是紧急的情况,越需要有人能够冷静地处理。我希望我能成为那样的人。"
他做到了。林晨确实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技术精湛,医德高尚。但同时,他也变得越来越冷静,冷静到对自己的家人都变得漠然。
我不知道是什么改变了他。是工作的压力?是见过太多生死离别?还是别的什么我不知道的原因?
我只知道,从三年前开始,他变了。
三年前,林晨参加了一次边境地区的医疗援助,那次他去了两个月。回来的时候,他变得沉默寡言,总是坐在书房里发呆,叫他也不应。
我问他在那里发生了什么,他只是说"没什么",然后就再也不肯多说一个字。
从那以后,他开始变得忙碌。忙得没有时间陪女儿,忙得没有时间和我好好说话,甚至忙得连觉都不好好睡。
我试过很多方法想要走进他的世界。我学着做他爱吃的菜,在他疲惫的时候为他按摩,主动和他聊起他的工作,甚至专门去学习医学知识想要和他有共同话题。
但这些努力都像石沉大海,没有激起一丝涟漪。
他感谢我的付出,但那种感谢客气得像是在对一个陌生的朋友。他接受我的关心,但那种接受冷淡得像是在履行义务。
最让我难过的是,他对女儿也是这样。
小雨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崇拜自己的父亲,总是兴奋地向别人介绍"我爸爸是医生,他很厉害的"。但林晨看她的眼神,就像看一个遥远的、与自己无关的存在。
孩子是敏感的。小雨渐渐地不再主动靠近父亲,不再缠着他讲故事,不再在他回家的时候跑去迎接。她学会了自己一个人玩玩具,学会了在想爸爸的时候抱着那个布娃娃,学会了用沉默来回应父亲的沉默。
看着女儿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把想说的话憋在心里,我的心就像被人用力握紧一样疼。
雨还在下,我坐在沙发上,看着书房透出的灯光,不知道他在里面做什么。看病历?写报告?还是只是在逃避?
我想起新婚时的一个雨夜,林晨搂着我坐在这个位置,我们一起听雨声,一起规划未来。那时候我们说,要有一个温暖的家,要生两个孩子,要在孩子长大后一起去旅行,要白头偕老,要相爱一生。
现在看来,那些话就像这夜里的雨声,美好但虚幻,听得见却抓不住。
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我不知道小雨还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健康成长多久。我更不知道,那个曾经深爱着我,被我深爱着的林晨,还能不能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