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这天清晨,阿禾揣着家里仅有的几文钱,步行两时辰到了镇上码头。盐商的船停在岸边,乌篷船里飘出咸鱼味。她找到船主,是个满脸络腮胡的壮汉,听明来意,咧嘴一笑:“早稻种?有倒是有,不过金贵着呢。” 他从船舱里摸出个小布包,倒出几十粒稻种 —— 米粒细长,颜色偏黄,比本地稻种小一圈。

“多少文?” 阿禾问。船主伸出三个指头:“三百文。” 阿禾倒吸一口凉气 —— 三百文能买半袋糙米了。她咬咬牙:“我没钱,但我能用东西换。” 她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她这几天编的草席,用的是改良的 “人字纹” 编法,比普通草席密实耐用。船主接过草席摸了摸,又看了看阿禾磨破的草鞋,忽然叹了口气:“罢了,看你也是个实诚人。这稻种送你,草席我留下。”

阿禾惊喜交加,连声道谢。船主摆摆手:“种不出来可别来找我。这稻种在岭南能收两季,到了咱这儿……” 他没再说下去,摇摇头转身进了船舱。

带回稻种后,阿禾立刻选了块临河的沙土地试种。她先用草木灰浸泡种子催芽,又用改良的曲辕犁把地翻得细如面粉,起垄作畦,每垄间距一尺五寸,刚好适合稻苗生长。村民们路过时都笑话她:“阿禾这丫头魔怔了,好好的地不种麦子,种这小颗粒的怪东西。” 连三婶也劝:“要不…… 还是种点麦子保险?”

阿禾却异常坚持。她知道,占城稻的关键在于 “早”—— 从种到收只要五十多天,正好赶在夏季洪涝前收割,还能再种一季晚稻。她每天天不亮就去守着秧田,观察水温,拔除杂草,甚至用竹筒从河里引水灌溉。有天夜里下暴雨,她披着蓑衣在田里疏通排水沟,直到天亮才发现自己发着高烧,却死死抱着一根挡水的木桩不肯松手。

“值得吗?” 三婶一边给她额头敷冷毛巾,一边红着眼问。阿禾烧得迷迷糊糊,嘴里却念叨着:“水温…… 不能超过三十度……” 三婶忽然明白了,这丫头不是魔怔,她是把命都赌在了这地里。

五十天后,当阿禾割下第一把金黄色的稻穗时,整个村子都轰动了。稻穗虽然比本地稻小,但穗多粒密,一亩地竟收了足足两石!村民们涌到阿禾的试验田,看着脱粒后洁白的米粒,有人忍不住抓了一把塞进嘴里生嚼:“甜的!真甜!” 阿禾笑着说:“这叫‘百日熟’,收了这季,还能再种一季晚稻。”

消息很快传到了里正耳朵里。里正姓王,是个精瘦的老头,穿着绸缎马褂,戴着瓜皮帽。他背着手在阿禾的试验田转了三圈,眯着眼问:“这稻种,哪来的?” 阿禾老实回答:“镇上盐商送的。” 王里正冷笑一声:“送的?怕是没那么简单吧?朝廷有令,私藏异种粮种,可是要治罪的!”

阿禾心里一沉,知道麻烦来了。果然,王里正话锋一转:“不过嘛,念你是个孤女,不懂规矩。这稻种既然在咱村试种成功了,就该献给官府。你放心,官府不会亏待你,少不了你的赏钱。” 阿禾瞬间明白了 —— 他想把功劳据为己有!

“里正,这稻种……” 阿禾还想说什么,王里正却不耐烦地挥挥手:“就这么定了!明天我派人来取种籽,你好好准备准备。” 说完,带着跟班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