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衡走后,阿禾继续推广她的 “百日熟” 稻种。有了上次的教训,她学聪明了,先说服村里的几户穷人家一起试种,承诺秋收后多分粮食。结果到了秋收,试种的人家都获得了丰收,亩产比往年多了一倍还多。消息传开,越来越多的村民来找阿禾要稻种,连邻村的人都来了。
阿禾干脆在村头空地上办起了 “农校”,每天傍晚教大家改良农具、堆肥施肥、防治虫害。她把现代农业知识简化成口诀:“深耕三寸土,多打一担谷”“堆肥要分层,秸秆加牛粪”“虫害早发现,草木灰来拌”…… 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连王里正也来了几次,虽然嘴上不说,眼神里却多了几分认可。
这天,阿禾正在教大家制作堆肥,忽然看见三婶匆匆跑来,脸色发白:“阿禾,快回家!县里来人了!” 阿禾心里咯噔一下,跟着三婶跑回家,只见院子里站着几个官差,为首的是个胖驿丞,正拿着一块玉佩 —— 正是赵衡留下的那块 “衡” 字玉!
“你就是阿禾?” 胖驿丞眯着眼打量她。阿禾点点头,心里七上八下。胖驿丞忽然笑了:“赵先生果然没说错,真是个能干的姑娘。” 他从怀里掏出封信,递给阿禾:“赵先生在县里听说你推广稻种遇到难处,特意写信给我,让我帮忙。”
阿禾拆开信,里面是赵衡熟悉的字迹,写着让驿丞协助她开垦梯田、兴修水利,还盖着个小小的 “东宫詹事府” 印章。阿禾愣住了 —— 东宫詹事府?那不是太子的属官机构吗?难道赵先生是……
“赵先生是…… 太子殿下?” 阿禾声音发颤。胖驿丞连忙捂住她的嘴,压低声音:“嘘!赵先生微服私访,姑娘可不能声张!” 阿禾呆呆地站在原地,手里的信纸仿佛有千斤重。她想起赵衡清俊的脸,温和的笑,还有那句 “若有官府支持,另当别论”—— 原来,她救下的不是普通书生,而是当朝太子赵衡!
胖驿丞又说:“殿下说了,姑娘有任何难处,都可找我。梯田的事,我已禀明县令,官田暂借三年,不收赋税。” 阿禾看着院子里的村民们,他们正好奇地探头探脑,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她忽然明白了赵衡的用意 —— 他不是要夺走她的成果,而是用他的方式,为这颗 “百日熟” 稻种,撑起了一片生长的天空。
那天夜里,阿禾又梦见了现代实验室。恒温培养箱里的稻种发了芽,嫩绿的幼苗朝着光源生长。她伸手去摸,却摸到一片温热的泥土 —— 原来她趴在梯田设计图上睡着了,嘴角还带着笑。窗外,月光如水,洒在刚翻好的田垄上,像撒了一层银霜,仿佛在预示着什么丰收的未来。
第四章 粪屋玄机
秋收后的田野一片金黄,阿禾站在村口的土坡上,看着村民们用她改良的曲辕犁深耕土地,心里却有些沉甸甸的。虽然 “百日熟” 稻种让大家增收了,但地力也消耗得厉害,有些田块的产量已经不如上一季。她知道,这是缺乏肥料的缘故。
“得想个法子积肥。” 阿禾喃喃自语。她想起宋代陈旉《农书》里记载的 “粪屋积肥法”,强调 “用粪犹用药”,要根据土壤和作物的特性精准施肥。可现在村里的施肥方法还停留在 “撒草木灰” 的阶段,根本满足不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