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的就是这个,不敢马虎。”朱文抹了把汗,手里的图纸已经被汗水浸得发皱。
清淤用了半个月,之后又雇人修整塘埂,铺设进排水管道,光是这些基础工程,就花光了大半积蓄。朱老实看着日渐消瘦的儿子,心里疼得慌,却没说一句劝阻的话,只是每天天不亮就去工地帮忙,挑土搬砖,啥重活都干。
投放鱼苗那天,朱文特意选了个晴天。他联系的鱼苗场送来了青鱼、草鱼、鲢鱼,还有些鳜鱼和黄颡鱼,都是抗病性强、市场前景好的品种。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把鱼苗倒进鱼塘,银闪闪的鱼群在水里翻涌,像一片流动的云。
朱文站在塘埂上,看着那些鱼苗,心里又酸又甜。这几个月的委屈和辛苦,在这一刻好像都有了意义。他掏出手机,给大学的导师打了个电话。
“老师,鱼苗投下去了。”
“好啊,小朱,”电话那头传来导师欣慰的声音,“记住生态平衡,别贪多,水质是根本。遇到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
“嗯,我记住了。”挂了电话,朱文眼眶有点热。在学校时,他总觉得老师的叮嘱太啰嗦,现在才明白,那些话里藏着多少踏实的支撑。
鱼塘渐渐有了生机。朱文种的芦苇冒出了新芽,荷叶也舒展开来,水面上偶尔能看到鱼跃出水面的身影。他在塘边搭了个简易的棚子,吃住都在那里,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巡塘,测水质,观察鱼的活动,晚上就在灯下看书,记录数据,常常忙到深夜。
朱老实每天给他送饭,看着儿子晒得黝黑的皮肤和手上的茧子,总要念叨几句:“别太拼了,身体要紧。”
“没事,爸,”朱文扒着饭,眼睛还盯着鱼塘,“现在是关键期,一点都不能马虎。”
他的辛苦没白费。半年后,第一批鱼到了上市的规格。朱文联系了城里的超市,对方派来检测员,测了水质,又随机捞了几条鱼化验,结果全是优。超市经理当场拍板,以高于市场价三成的价格收购,还签了长期供货合同。
第一次卖鱼那天,卡车开到塘边,工人们忙着起网。银色的鱼在网里蹦跳,映着朱文的笑脸,格外灿烂。王二楞也来帮忙,看着一箱箱鱼被搬上车,忍不住感慨:“行啊朱文,真让你干成了!”朱文递给他一瓶水:“还早着呢,这才刚开始。”
第四章 挡不住的红眼病
卖鱼的钱一到账,朱文先还了亲戚朋友的借款,又给工人结了工资,剩下的钱存起来,打算用来扩建鱼塘。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青鱼嘴,有人羡慕,有人佩服,但更多的人,眼睛里透着别样的光。
杨大脑袋是第一个找上门的。那天朱文正在给鱼塘增氧,杨大脑袋背着手,踱着方步,身后跟着杨小三,爷俩堵在了塘埂上。
“朱文啊,听说你这鱼卖了不少钱?”杨大脑袋眯着眼笑,眼角的褶子堆成了小山,“真是年轻有为,没给咱青鱼嘴丢人。”
“杨村长过奖了,刚够本。”朱文心里清楚,这尊神上门,没好事。
“够本?”杨小三在旁边阴阳怪气地插了句,“我听超市的人说,你这一车鱼就卖了好几万,大学生说话就是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