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童谣

我是在七岁那年听到《槐安谣》的。

那年夏天雨水格外多,青石板路总像刚被泼过,倒映着灰瓦上垂落的雨帘。外婆家在镇子最东头,院墙爬满了拉拉秧,墙角那棵老槐树得两个大人才能合抱,树身有个碗口大的洞,据说埋着前朝的铜钱。

"阿槐,莫要扒墙缝看。"外婆总在灶台前忙碌,蓝布围裙沾着面粉,"那墙后是槐安里,进去了就出不来。"

槐安里是镇子最老的巷子,据说民国时还热闹,后来一场大火烧了半条街,就渐渐荒了。我扒着斑驳的砖缝望进去,青灰色的瓦檐低低压着,墙根长满半人高的蒿草,风一吹就发出"沙沙"的响,像有人在里头磨牙。

那天雨停得早,天边挂着道淡虹。我蹲在槐树下挖蚂蚁窝,忽然听见槐安里传来歌声,是个小女孩的声音,又软又糯,像含着颗糖:

"槐花落,槐花开,

姐姐梳发坐妆台。

青黛描,胭脂点,

等郎打马踏月来。

月未满,星未稀,

鬼拍窗棂唤阿姊。

红绣鞋,白嫁衣,

埋在槐荫第几尺?"

我听得发怔,那调子怪得很,明明是童谣的腔,却让人后背发寒。正想再听,手腕被外婆攥住,她的手像枯树枝,指甲泛着青:"谁让你听这个?"

"是槐安里的姐姐在唱。"我指着砖缝,"她唱得真好听。"

外婆的脸"唰"地白了,拉着我就往屋里跑,闩门时手都在抖。那天晚上她没点灯,坐在床头摸着我的头发,声音发飘:"阿槐,记着,以后再听见这歌,就往家里跑,千万别回头。"

她没说为什么,但我看见她枕头下压着把锈剪刀,剪尖对着门。

二、绣鞋

镇上的老人都知道槐安里的忌讳。我十岁那年,陈家阿妹失踪了,就在槐安里巷口。

陈家阿妹比我小两岁,梳着两条麻花辫,总爱跟在我身后喊"阿槐哥"。那天她穿着双红绣鞋,是她娘给她做的生辰礼,鞋头绣着朵桃花。她拿着个布娃娃,说要去槐安里找"会唱歌的姐姐",她也听见那首《槐安谣》了。

大人们举着火把往槐安里冲,火把的光在巷子里晃,照得墙皮上的霉斑像一张张脸。巷子里静得可怕,只有火把烧得"噼啪"响,蒿草被踩得咯吱作响。有人喊"陈家妹子",回声撞在墙上,又弹回来,像无数人在应。

我跟在后面,看见槐安里深处有座青砖小楼,墙皮剥落得露出里头的黄土,窗纸破了个洞,黑洞洞的像只眼。忽然有人喊:"在这儿!"

众人围过去,只见那座小楼的门槛上,摆着只红绣鞋,鞋头的桃花沾着泥,正是陈家阿妹脚上的。另一只鞋呢?没人知道。

陈家阿妹再也没回来。有人说她被狼叼走了,有人说她掉进了巷尾的枯井,但老人都摇头,说她是被"槐安里的东西"勾走了。

那天晚上,我又听见了《槐安谣》,这次离得很近,像在窗户外头:

"红绣鞋,落尘埃,

妹妹寻姊入巷来。

布娃娃,哭乖乖,

槐荫底下等花开。"

我吓得蒙住头,听见外婆在灶房烧纸,嘴里念念有词。火光从门缝透进来,映得墙上的影子忽大忽小,像有人在跳舞。

后来我才知道,陈家阿妹不是第一个。民国二十三年,槐安里住着个姓苏的绣娘,长得极美,一手苏绣活色生香。她有个相好的,是个教书先生,说好秋天来娶她。可那年夏天,先生没等来,苏绣娘却失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