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负责人看完后沉默了一下,说:“你这些东西……太真实了。”
我问:“是好,还是不好?”
她点头:“是好。我们现在就缺这种能打情绪点、代入感强的创作者。”
她递给我一份合同草案,“你愿意签吗?我们可以试运行三个月,按播放量结算,收益保底你这几年上班工资三倍。”
我心里一震,却面无表情地问:“对方要求实名吗?”
“你可以用化名。”
我轻轻一笑:“那就合作。”
我伸手签下了名字。
笔划落下的那一刻,我知道,我真的脱胎换骨了。
而她还不知道,她曾经最不屑的“废物丈夫”,已经悄悄走在了她的前头。
04
签下那份合同时,我没想太多。
只是觉得,过去四年我压下的委屈、尊严、努力,终于有了一个出口。
接下来的几天,我连轴转,白天拍摄剪辑,晚上构思剧本。
《婚姻档案》那支短片已经基本完成初剪,是一部结合纪录风与叙事风格的实验短片。
没有大段旁白,只有若干生活片段、婚姻冲突的重现,和一句句贴近真实的字幕。
我没露脸,但每一个镜头里都有我自己。
洗衣做饭、夜班赶工、客厅沉默地吃冷饭、半夜独坐阳台抽烟……
都是我最真实的过去。
但观众不会知道,这不只是剧本,是现实。
我只是换了个方式,把那段被践踏的感情,原封不动地还了回去。
白晓菲依旧没联系我。
朋友圈还在继续营业,摄影、展览、聚会、喝酒。
王浩然在她的生活里,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她终于不再遮遮掩掩,开始用“宋川”这个名字发布两人合作作品。
而我,也悄悄把准备好的东西,丢进了她引以为傲的圈子里。
那天,我把她和王浩然在展览现场的几张“艺术照”截图,和几段两人语音内容打包,匿名发给了她合作画廊、几位策展人,还有几个我曾替她帮忙联络过的摄影类KOL。
没添油加醋,没写主观评价,只发了素材和一句话:
【这是你们认为的“艺术”合作吗?】
很快,第一个回我消息的是江桥,一个本来打算和她联名开展的独立策展人。
他只回了两个字:
【真恶心。】
再过了不到两个小时,一位摄影圈里的博主发布了一条微博:
“如果你把出轨拍成艺术,是不是也该给被背叛的人一个展位?#艺术边界到底在哪#”
那条微博转发很快破千。
随后几天,几个营销号开始爆料“圈内著名摄影女艺术家白X菲与合作者疑似婚内关系混乱”的消息。
虽然都打码了,但熟悉她的人一眼就知道在说谁。
白晓菲的反应比我预料的慢。
也许是她太沉浸在所谓的“艺术氛围”里,直到画廊正式发出声明,她才发现事情闹大了。
【尊重艺术,但更尊重合作伙伴的职业操守。即日起,暂停与白晓菲女士的展览合作。】
这条声明在圈内炸开了锅。
从曾经的“先锋女摄影师”,到现在的“感情操守问题人物”,只用了不到一周时间。
王浩然倒是快刀斩乱麻,把社交平台上与白晓菲相关的合影全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