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日子里,她们的“知识交换”愈发灵活。燕子帮轩翻译国外最新的急救指南,特意用不同颜色标注时态;轩则在燕子出国交流前,给她寄去一个急救包,里面的每样东西都录了语音说明,“这个止血带要绕三圈,记住了吗?”电话里的声音带着急诊科特有的急促,却又藏着细细的温柔。
有一年燕子出差到轩的城市,恰逢暴雨。轩穿着白大褂从医院跑出来,伞往燕子这边倾了大半,自己半边肩膀都湿透了。“带你去吃巷尾那家糖水铺,”她抹了把脸上的雨珠,“就像当年打完赖皮,你说要请我吃冰棍那样。”糖水铺的姜撞奶冒着热气,两人捧着碗,听轩讲急诊室的故事,听燕子说翻译时遇到的趣事,窗外的雨声噼里啪啦,倒像给她们的聊天打了节拍。
三十岁那年,燕子在国外主持一场医学论坛,看到轩作为特邀专家走上讲台。她穿着得体的西装,讲起最新的急救技术时条理清晰,偶尔蹦出的外语单词发音标准,燕子忽然想起中学时,轩拿着语法书皱着眉问“这个过去分词到底怎么变”,忍不住笑出了声。论坛结束后,轩抱着她说:“你教的语法,总算没白费。”燕子拍着她的背:“你教的游泳,让我敢在任何一片海里扑腾。”
去年夏天,两人带着各自的孩子回到老城区。露天泳池早就翻新过,水更清了,岸边的看台换了新的座椅。轩的女儿像条小鱼似的扎进水里,燕子的儿子则怯生生地抓着池边,像极了当年的燕子。轩走过去,托着孩子的腰说“别怕”,燕子站在岸边看着,忽然听见身后有人喊“燕子”——是当年的班主任,指着水里的两个孩子笑:“跟你们俩小时候一个样!”
夕阳落在水面上,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燕子想起那个趴在窗台上的“ok”手势,原来有些约定从来不需要刻意提起,就像她们交换过的知识与勇气,早已顺着时光的河流,淌成了彼此生命里最温柔的底色。
孩子渐渐长大,燕子的儿子开始学外语,轩的女儿迷上了武术,两个小家伙凑到一起,竟也学起了当年的“知识交换”。周末聚在老院子里,男孩奶声奶气地教“kung fu”怎么发音,女孩就扎着马步教他出拳要“沉肩坠肘”,像极了当年巷口空地上的两个少女。
有次家庭聚会,燕子翻出那个浅蓝色的旧泳衣,布料已经有些发脆,白色波点却依旧鲜亮。轩的女儿好奇地摸着泳衣上的褶皱:“阿姨,这是你当年学游泳穿的吗?”燕子笑着点头,忽然听见轩在厨房喊:“快来!我炖了排骨汤,跟你妈当年的味道差不多。”
跑到厨房一看,轩正系着围裙搅动砂锅,蒸汽模糊了她的眼镜片。燕子靠在门框上笑:“当年你总羡慕我家的排骨汤,现在倒成了拿手菜。”轩摘下眼镜擦了擦,镜片后的眼睛亮闪闪的:“还不是你教我的——就像你当年教我语法,我教你游泳,本事都是越换越多的。”
去年冬天,燕子去轩所在的医院做体检,恰好遇上轩刚结束一台长达十小时的手术。她穿着绿色手术服,口罩勒出深深的印子,看见燕子时却眼睛一亮,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上次你说的那个法语谚语,我记下来了,你再帮我念念?”走廊的灯光下,她指尖划过本子上歪歪扭扭的字迹,像当年在地上画语法树那样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