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门,一股淡淡的木头香混着桂花香飘过来。房间不算大,估摸着三十来平,却摆得雅致:老榆木的书桌靠着窗,上面放着个粗陶笔筒;床是带雕花的木架床,铺着蓝白格子的褥子;墙上没挂俗艳的装饰画,就钉了片干莲蓬,倒比星级酒店的精致摆件更合心意。
掀帘见河,阿婆捣衣声混着水流,白墙黑瓦浸在烟里——倒真应了‘小桥流水’的句。
谁能想到在山里发呆会被敲门声打断?正对着窗户外那棵歪脖子树出神呢,老板娘的声音就飘过来了:“吃饭咯!”拉开门,她手里还捏着块擦碗布,指了指堂屋笑:“今天房客都在,凑个热闹。”
进了堂屋才发现,那六个同住的早就围在桌边了。桌上是刚端来的青菜,绿得发亮,土鸡汤在砂锅里咕嘟着,热气裹着香直往鼻子里钻。边吃边聊才捋清楚——角落那对总凑一起笑的是新婚小夫妻,男生给女生夹菜时总说“小心烫”,说趁婚假来这儿躲清闲,“城里早高峰挤得人发懵,这儿醒了能听见鸟叫,才叫过日子”;另一边三个学生样的更热闹,俩男生一个女生,说是周末约着徒步,看这家民宿院子好看就住下了,正掰着手指头数明天要去后山找哪种野果。
他们聊得热乎,我插不上几句,倒真成了唯一独自来的。但也没觉得尴尬,夹一筷子脆生生的青菜,听小夫妻说要去溪边拍合照,听学生说昨天差点踩到人参(后来发现是杂草),比一个人闷头吃有意思多了。
吃完饭帮老板娘把碗摞好,搬了竹椅坐院子里。山里的夜凉丝丝的,风扫过院角的桂花树,飘来缕淡香。抬头的瞬间愣是没反应过来——天上哪是星星啊,是铺了一整片碎钻!不是城里那种被灯光压得只剩几颗的样子,密密麻麻的,有的还忽闪忽闪,跟在眨眼睛似的。
盯着星星看了会儿,突然想起以前。加班到十一点出地铁,抬头看天是灰蒙蒙的,连月亮都像蒙了层纱。那时候总念叨“等有空了找个地方看星星”,真蹲在这儿了,星星清清楚楚在眼前,心里反倒空落落的。就像揣了个塞满东西的口袋,突然被掏空了,有点说不清的怅然。
风又吹过来,竹椅轻轻晃了下。我拍了拍胸口笑了——空着也挺好啊,正好装装这满院子的星星,装装这不用赶时间的晚上。
天刚蒙蒙亮,窗帘缝里漏进来一缕阳光,斜斜打在被子上,暖乎乎的。我赖在床上不想起,摸过手机点开朋友圈,手指头划来划去瞎看。
有人晒早餐,白盘子里卧着个溏心蛋,旁边摆着切两半的牛油果,配文“早起的仪式感”;也有人发了九张海边照,定位在三亚,说“可算等来这趟假”,看那照片里的浪花儿,好像都能听见哗啦声。大多是这些日常事儿,看着也不烦,嘴角还会偷偷带点笑,跟喝了口不烫的白开水似的,挺舒服。
划着划着就停住了——是同部门的同事,发了张捧荣誉证书的照片,证书边儿还有点没擦干净的金粉,文案写“运气好拿了先进个人,谢领导同事,五百块奖金请大家喝奶茶!”下面都有几十条恭喜了,连平时挺严肃的部门主任都点了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