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完,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我这边,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周围也响起一些窃窃私语,显然不少人认同她的说法。
李总皱了皱眉,没有直接回答,反而看向台下:“刚才这位同学提到了‘偏远地区考进来的同学’,我倒想问问,在座的有没有这样的同学?不妨说说你的看法。”
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在我身上。我知道,他们大多认出了我这个“省状元”的身份。
我深吸一口气,站起身,声音平静却清晰:“这位学姐的话,我不太认同。”
全场安静下来。
“您说的精英教育和资源优势,确实存在。但‘死读书’这个标签,贴在任何一个靠努力考上京华的同学身上,都不公平。”
我顿了顿,继续说道,“眼界不一定只来自高楼大厦和觥筹交错,我在山里看了十六年的日出日落,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知道顺应自然,也知道逆势而上。人脉或许需要积累,但真诚和能力,才是最结实的纽带。”
“至于竞争优势,”我笑了笑,“我觉得,未来的职场,比的不是出身,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种地,不管你用的是进口农具还是锄头,能种出好庄稼的,才是好把式。”
我的话刚说完,李总率先鼓起了掌:“说得好!这位同学,你叫什么名字?”
“林默。”
“林默,记住你了。”李总赞许地看着我,“你的眼界,一点都不窄。”
那个提问的女生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低下头再也没说话。周围的同学看我的眼神,又多了几分尊重。
我知道,这一次,我不仅打破了他们的成见,更让他们看到了,农村出来的孩子,同样有自己的思考和格局。
09. 学以致用,初露锋芒
大学期间,我学的是农业工程专业。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我放着热门的金融、计算机不学,偏偏选个“土掉渣”的专业,简直是自毁前程。
赵宇在微信上劝我:“林默,你脑子这么好使,转专业吧,学金融,毕业进投行,一年赚的比你老家一辈子都多。”
王浩也说:“就是,搞农业能有啥出息?风吹日晒的,跟你以前种地有啥区别?”
我只是笑笑,没解释。他们不懂,我选这个专业,不是为了“出息”,而是因为熟悉,因为热爱。我知道土地的潜力,也知道农民的不易。我想做的,是用知识让土地产出更多,让像我爹娘一样的农民,能过得轻松一点。
大三那年,我跟着导师去西北考察,那里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农作物产量很低。当地的农民守着几亩薄田,辛辛苦苦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
导师叹了口气:“这里的问题,主要是灌溉技术落后,水资源利用率太低,而且土壤改良也跟不上。”
我看着干裂的土地,心里很不是滋味。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想起小时候在山里,爷爷教我用竹管引水,利用地势落差灌溉梯田,还会用草木灰、腐叶来改良土壤。
“或许,传统的智慧结合现代技术,能行得通?”我心里冒出一个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