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个月,我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结合当地的地形和气候,设计出了一套“低成本节水灌溉+生态土壤改良”方案。
方案的核心,是利用简单的PVC管和控制阀,模拟山里的自流灌溉系统,减少水资源浪费;同时,用当地废弃的秸秆和动物粪便制作有机肥,结合微生物技术改良土壤结构。整套方案成本不高,操作简单,非常适合当地农民推广。
导师看到我的方案时,眼睛一亮:“林默,这个思路太棒了!既实用又省钱,完全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我们带着方案回到西北,和当地政府、农业部门合作,选了一个村子做试点。一开始,农民们半信半疑,觉得一个毛头小子能有啥本事。
“这塑料管子能比大水漫灌还好?”一个老农摇着头说。
“那些烂秸秆堆起来就能当肥料?别是糊弄我们吧?”
我没多说,只是带着团队埋头苦干,亲手安装管道,指导他们制作有机肥。一个月后,试点田里的小麦长势明显比旁边的好,叶片更绿,茎秆更粗。
收获的时候,试点田的产量比往年翻了将近一倍!
老农们惊呆了,围着我问东问西,眼神里全是敬佩。“小林老师,你真是有本事啊!”“这法子太好了,明年我们全村都要用!”
当地政府也对这个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准备在全县推广。一家农业科技公司找上门来,想出资买断我的方案专利,开价一百万。
一百万,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但我拒绝了。
“我设计这个方案,不是为了卖钱。”我对公司负责人说,“我希望能和你们合作,把技术无偿提供给农民,我们只收取成本费和后续的技术指导费。”
负责人愣了一下,随即对我竖起了大拇指:“林默同学,你这格局,佩服。就按你说的办!”
这次合作,我没赚多少钱,但看到农民们脸上的笑容,比拿到一百万还开心。更重要的是,这件事让我明白,我的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些东西。
消息传回学校,很多人对我刮目相看。那个曾经质疑我的女生,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碰到我,主动过来道歉:“林默,以前是我太狭隘了,你的选择,很有意义。”
我笑了笑:“没什么,道不同而已。”
大学毕业时,我获得了“京华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李哲特意给我发了条信息:“恭喜,你证明了自己的路是对的。”
我知道,这只是开始。
10. 创业,从泥泞中起步
毕业后,我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去国企或者大厂,而是带着仅有的几万块积蓄,回到了家乡所在的省份,注册了一家小小的农业科技公司,取名“沃土”。
我的想法很简单:把在西北试点成功的技术推广开来,帮助更多的农民提高产量,改善生活。
创业的艰难,远超我的想象。资金短缺,人手不足,最困难的是,很多农民对新技术依旧持怀疑态度。
“你们这些城里来的公司,是不是想骗我们钱啊?”
“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地的,不用你们瞎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