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血照
杨小鹿在图书馆的地下档案室里,闻到了血的味道。
那是一种陈旧的、带着铁锈气的腥味,像一把生锈的刀缓慢地割开空气。她皱了皱眉,下意识摸了摸挂在脖子上的骨笛——它冰凉、安静,没有异样。
“可能是错觉。”她低声对自己说。
她正在整理一批抗战时期的旧照片,这些泛黄的影像记录着1943年西南联大师生流亡途中的点滴。照片大多已经褪色,边缘卷曲,可当她翻到其中一张时,指尖突然传来一阵刺痛。
“嘶——”她猛地缩回手。
照片上,一群穿着旧式学生装的年轻人站在一座木楼前,面容模糊,但笑容依稀可辨。可就在她注视的瞬间,照片的右下角缓缓洇出一抹暗红——像是血,正从纸面深处渗出。
骨笛突然发出一声极轻的嗡鸣。
杨小鹿的呼吸一滞。
她死死盯着那张照片,发现站在最右侧的女学生,手腕上戴着一只青白色的玉镯。而就在她目光落上去的刹那,那个女学生的眼珠——动了。
直勾勾地,看向了她。
2
杨小鹿猛地合上档案夹,心脏狂跳。
她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
自从母亲死后,她偶尔会看到一些“不该存在”的东西——墙角一闪而过的影子,夜里无风自动的门,还有那些……会“动”的老照片。
但骨笛很少主动鸣响。
这意味着,有什么东西,盯上她了。
她深吸一口气,重新翻开档案夹,可那张照片已经恢复了正常,血迹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幻觉。
但照片背面,多了一行字。
“永昌客栈,1943.10.17”
字迹歪斜,像是被人用指甲硬生生刻上去的。
3
三天后,杨小鹿站在了滇藏交界处的一座小镇上。
她查过资料,“永昌客栈”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废弃,但奇怪的是,近十年里,仍有人声称在深山里见过它——一座木质结构的老式客栈,门口挂着褪色的红灯笼,夜里会亮起灯,却无人进出。
“鬼栈。”当地老人这么称呼它。
杨小鹿知道,自己必须去一趟。
她摸了摸脖子上的骨笛,它今天格外安静,像是蛰伏的兽,等待某个时刻的爆发。
傍晚,她在一家破旧的汽车旅馆住下,准备第二天进山。老板娘是个满脸皱纹的妇人,递钥匙时盯着她的骨笛看了很久,突然开口:
“姑娘,夜里别吹那东西。”
杨小鹿一怔:“为什么?”
老板娘没回答,只是指了指窗外——远处的山峦在暮色中如同蛰伏的巨兽,而更远处,隐约可见一盏红灯,幽幽亮起。
4
午夜,杨小鹿被一阵敲门声惊醒。
“笃、笃、笃。”
缓慢,清晰,像是有人在用指节轻轻叩击。
她屏住呼吸,没有动。
门外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轻柔得近乎诡异:
“杨小姐……你的笛子,能借我用用吗?”
骨笛突然剧烈震颤起来,杨小鹿一把按住它,可下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