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收到了吗?派出所定位发我。”
我盯着这条消息看了好久。没有责备,没有说教,只有最实际的帮助和关心。我忽然想起书房里那本贴满我童年“作品”的册子,爸爸一直是这样,用行动而非言语表达着爱。
我把派出所定位发给他,附加一句:“谢谢爸,我会小心的。”
发完这条,我盯着对话框上方“对方正在输入...”的提示,心跳莫名加速。爸爸很少发微信,打字速度极慢。好几分钟后,一条简短的消息跳出来:
“注意安全,每天打电话。”
八个字,一个句号。这就是我爸的风格。但此刻,这简短的命令却让我鼻子发酸。我仿佛能看到他戴着老花镜,笨拙地戳着手机屏幕的样子。
“好。”我回复道,想了想又加了个表情符号——这是我第一次给爸爸发表情。
接下来的旅程因为这个小插曲变得不同。每天早晚,我都会准时收到爸爸的微信,内容千篇一律:“到了吗”“吃饭没”“注意安全”。而我也开始主动分享旅途中的照片和小故事,不再只是机械地报平安。
7
在香格里拉的最后一晚,我们住在藏民家的客栈里。晚饭后,主人点燃了篝火,大家围坐在一起唱歌。我录了一段视频发给爸爸,附言:“藏族大叔唱歌真好听”。
出乎意料,爸爸回复了语音消息。我走到安静的角落点开,背景音里是电视新闻的声音:“好听。你小时候也爱唱歌,记得吗?幼儿园比赛还得过奖。”
我愣住了。这段记忆早已模糊,没想到爸爸记得这么清楚。更没想到他会提起我的童年——在我们关系紧张后,这几乎成了禁忌话题。
我翻出相册里那张幼儿园比赛的照片回给他:“是这个吗?”
“对。”爸爸回复得很快,“红裙子,扎两个小辫。”
我的手指悬在屏幕上方,突然意识到:爸爸不仅记得,而且记得如此清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瞬间,他都珍藏在记忆里,只是从不轻易提起。
回到丽江的那天,我在古城买了条手工编织的羊毛围巾,深灰色的,适合爸爸冬天戴。结账时,老板娘笑着说:“给男朋友买的?”
“给我爸。”我脱口而出,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回程的飞机上,我靠着舷窗看云海翻腾。这次旅行,我不仅看到了云南的美景,更看到了父亲爱的另一种模样。它藏在简短的微信里,在及时的转账中,在他对我童年每个细节的记忆深处。
飞机着陆时,手机自动连接了网络,一连串消息涌入。最上面是爸爸发的:“到了吗?你妈炖了汤。”
我笑着回复:“刚落地,一小时后到家。”
发完这条,我犹豫片刻,又补了一句:“爸,我想吃生煎了。”
三分钟后,手机震动。爸爸回复:“明天带你去。”
没有多余的字,但我知道,这对他而言,已经是一次巨大的改变。而我也学会了读懂他简单话语背后,那份沉甸甸的爱。
取行李时,小林撞了撞我的肩膀:“这次旅行感觉如何?”
我看着窗外北京熟悉的灰色天空,轻声说:“比想象的要好。”
不仅是对旅行,更是对我和父亲之间,那些正在悄然修复的裂痕。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像别的父女那样亲密无间,但我们正在找到属于自己的相处方式——就像那口生煎,皮或许厚了些,但馅料却是实实在在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