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更新时间:2025-08-10 02:32:29

“签了它。”他把笔递给我,语气是公事公办的疏离,“这样对你我都好。”

我颤抖着手签下名字,每一个笔画都像刻在自己心上。我们的“家”,第一次引入了冰冷的商业规则。

资金链的危机奇迹般地化解了。员工工资按时发出,供应商的态度从强硬催款变成了热情逢迎,那笔多出来的钱,让陈晨如虎添翼,抢到了一个被竞争对手虎视眈眈的大客户的关键订单。原本摇摇欲坠的小外贸公司,不仅稳住了局面,而且开始展现出惊人的发展势头。

陈晨变了。不,也许不是变,而是他骨子里的韧劲、决断力和商业才华,在摆脱生存压力的桎梏后,像弹簧一样被释放到极致。他变得前所未有的专注、拼命,几乎把自己焊在了公司。他敏锐地察觉到全球供应链的变化,果断地将公司重心从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转向了更有技术壁垒、利润更高的精密电子零配件和新兴环保材料的跨境贸易。他开始频繁出差欧美,直接与终端品牌商洽谈,绕开盘剥严重的中间商。

他成功了,比我想象的更成功。公司的业绩像坐了火箭一样飙升。

但这一切成功的代价是,我们之间那道名为“隐瞒”的裂痕,在表面的和平下悄然生长、扩大。

他再也没有主动提起过那笔钱的来源,那句“等活过来好好算账”仿佛一个悬在我们头顶的诅咒。每当公司取得关键突破,或者又拿到新融资的消息(在他坚持下,我的注资被列为早期风投的一部分,而非他的个人债务),他那双锐利的眼睛看向我时,我总感觉到一丝探究和审视。他在查吗?或者他在等我自己坦白?我不得而知,也不敢深想。

我更加疯狂地投入到我的“投资”中。我将那几百万归还的本金和利息再次投入股市和初创风投基金,凭借天生的嗅觉和暗中搜集的高质量行业信息(有时甚至刻意避开可能暴露家世的方向),财富如同滚雪球般膨胀。我知道我在证明什么——证明即便没有“宁家”的名头,宁柠本人也能点石成金。我在新买的、比之前出租屋好得多但依然普通(至少表面上)的公寓里,看着账户数字跳跃,仿佛在填补我们关系中因信任缺失而产生的巨大空洞。

作为女朋友和他唯一公开的早期“天使投资人”,我顺理成章地参与了一些公司决策。更多时候,我是那个在深夜归家的疲惫创业者面前,递上一杯热牛奶、听他分析行业痛点和未来规划的倾听者。我的意见总在关键时刻给出,有时是关于某个海外技术并购对象的潜力(得益于我在专业小众论坛挖掘的深度报告),有时是关于某位关键人才的引进(简历通过我的“猎头”朋友无意中推荐过去)。陈晨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他采纳了我的建议并大获成功,但这些“恰到好处”的信息和建议,每一次都加深了我在他眼中“神秘”的底色。他看我的眼神,赞赏中总带着一丝警惕和疑惑。

陈晨公司的异军突起,尤其在精密电子和环保材料领域的亮眼表现,终于还是引起了义乌资本圈,特别是云海集团的注意。一份关于“晨星跨境科技”(陈晨公司改名后)的详细报告,摆在了父亲宁海的办公桌上。他的反应可想而知——震惊、愤怒,以及被冒犯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