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人情的“小偷”与无形的牢笼
周金凤有个让林晚极度不适的习惯——小偷小摸般的人情往来。她会偷偷把家里的东西,比如崭新的宝宝垫子、甚至林晚买的昂贵火腿(一次就包走二十多块送人),拿去送给邻居或熟人,回来还心虚地找借口掩饰。用林晚的东西,做她自己的面子,连招呼都不打。被发现质问,她就一脸“你怎么这么小气”的惊讶。
还有一种“偷”,是购物时趁着人多眼杂,多拿,逃单等,还不能说她,说为我们省钱,人家多余多剩的赚了……人品败坏,林晚只想远离她。
家里卫生一团糟。除了她自己的衣服天天换洗,被子隔三差五就拆下来洗(林晚怀疑是为了展示“勤快”),其他地方——客厅、厨房、尤其卫生间,马桶、面盆、镜子,永远蒙着一层污垢水渍。除非林晚或张阿姨动手,否则就维持着一种“有人住却无人打理”的混乱状态。
更让林晚窒息的是家里的氛围。她渐渐不敢说话了。任何一句无心的话,比如“家里还有白菜呢”,都可能被周金凤解读成“限制她买菜”、“嫌弃她乱花钱”。然后就是一场或明或暗的风波:要么当面掉眼泪,要么背后到处诉苦,添油加醋地渲染自己如何被“虐待”、“不给吃不给穿”、“要赶她走”、“小宝不要她带”、“林晚不让她带娃”。林晚感觉自己像走在布满隐形地雷的房间里,稍有不慎,就会引爆婆婆那颗充满被害妄想和表演欲的心。
关于带孩子,带孩子不用心,不细心,也不耐心,天天说不想带了!想想一个不想带孩子的人带着孩子的有多敷衍,多不上心。为此,孩子不和她亲,她又不开心了,孩子不要她,她又委屈上了,说带娃没心肠,她要回老家了!恶性循环……
爱说谎,又处处是漏洞,把人当傻子,自己还不自知。
第五章:裂缝与暗流
真正的导火索往往是小事。
一次,林晚发现小宝的辅食碗没洗,残留的米糊在夏夜里招来了一群蚂蚁。她忍着气,在饭桌上尽量平静地提醒:“宝宝的碗用完最好及时洗掉,不然容易招虫子,也不卫生。”
就这么一句。没有点名,没有指责。
第二天,小区里就传开了。相熟的邻居阿姨欲言又止地告诉林晚:“你婆婆……唉,说她委屈死了,要回老家,说在这里天天受气……”门卫大爷看林晚的眼神也多了几分同情和探究。周金凤成功地,又一次将家庭内部一点小小的卫生提醒,演变成了街知巷闻的“恶媳欺婆”大戏。
另一次,林晚给丈夫王磊和父亲买了新鞋,一时没顾上给婆婆买。周金凤转头就哭着给自己女儿打电话,哭诉自己“没鞋穿”、“舍不得买”、“可怜兮兮”。女儿电话立刻打到王磊那里,话里话外都是嫂子“苛待”母亲。林晚百口莫辩——婆婆的鞋柜里塞了不下十双鞋,前一天刚给她买了新衣服!她每个月给婆婆的买菜钱,大部分都变成了婆婆自己身上的新衣和零嘴,给小宝买玩具的次数屈指可数。但在周金凤的叙述里,她“省吃俭用”,“钱都花在孙子身上了”,自己“身上每个月用不到一百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