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因为大家不吃她买的东西,时间一久,周金凤就理所当然的就不买菜了,每天都打着买菜的名义,去买自己喜欢吃的,穿的,家里真正的菜,反而是生病的张阿姨买的,她总觉得是女儿的拖累,每天都看女儿辛苦不容易,自掏腰包补贴家用,她不花女儿的钱,而婆婆却花的理所当然,每个月给少了生气,还和小区里邻居讲不花儿媳妇的钱,给她钱的时候生怕收慢了被撤回。
关于钱,林晚是想着婆婆没收入,从来不指望婆婆补贴,反而是每个月固定给她一点零花和买菜。这个钱,是林晚自己挣的,结婚后她从来没有收到丈夫的工资,全是林晚自己一个人养家养娃,所以给婆婆多少都是心意。毕竟,小宝不是林晚一个人的!婆婆带娃,不是帮儿媳妇带,只是顶替了父亲的责任!
而在婆婆周金凤的眼里,就是帮儿媳妇带的!
第三章:带娃的“艺术”与无声的硝烟
带娃,是周金凤表演的重头戏,也是林晚焦虑的根源。
她有一套独特的“带娃艺术”:能不抱就不抱,能不陪就不陪。最常用的一招是“背出去”。把小宝往背带里一塞,背到小区花园或者某个熟人店里,放下孩子,自己就开始和旁人聊天、绣鞋垫、或者刷手机。孩子哭了?要么敷衍地摇两下,要么就任由他哭,反正“哭累了就睡了”。然后,她会精准地选择在儿子王磊下班前或者给亲戚打电话的时段,“恰好”抱起孩子,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一天的“辛劳”——那些描述,常常是张阿姨或者林晚带娃的细节,被她挪为己用。
最让林晚揪心的是孩子的作息。周金凤为了自己清闲,常常不分时段地把孩子背出去,小宝在颠簸的背带里很容易睡着。结果就是白天睡多了,晚上精神百倍,经常折腾到深夜十二点。白天辛苦上班的林晚,晚上还要强打精神哄娃,黑眼圈深得像墨染。
提醒?沟通?林晚试过。起初是直接跟婆婆说:“妈,奶瓶这里没洗干净,下次注意下。” “妈,小宝中午要睡午觉,别太早喊他。” 换来的要么是周金凤瞬间拉下的脸和“委屈”的沉默,要么是阴阳怪气的顶撞。跟丈夫王磊说?更是捅了马蜂窝。王磊是个典型的“孝子”,在他眼里,母亲永远是对的、是辛苦的、是需要被体谅的。林晚的任何“抱怨”,到他那里都自动翻译成“嫌弃我妈”、“给我妈气受”、“你眼里就没有一点我妈的好,全是坏的”。他会立刻打电话“安抚”母亲,结果往往是火上浇油。周金凤得到了儿子的“撑腰”,表演得更加卖力,她和她儿子说的是一套,和邻居说的又是一套,完全扭曲事实,沟通一次又一次,她更变本加厉地偷懒,然后四处哭诉“儿媳妇嫌我做得不好,那我就不做了!”
事实上,每天下班和周末,她几乎不带娃,都在休息。周末不用说,都是林晚在带,周金凤约上老姐妹出去逛街。每天晚上林晚一下班,她就进屋睡觉了!不闻不问!从月子里就这样,娃哭死都不会出来,林晚为此哭过好多次!每天和婆婆相处的日子真的很窒息 很痛苦,直到妈妈张阿姨的到来,林晚才轻松一些!张阿姨带娃用心,小宝也喜欢,从张阿姨来了以后,林晚可以夜不归宿,小宝都能安稳睡觉,只可惜张阿姨的身体要做透析,要不然张阿姨一个人带娃都没有问题,那该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