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手机屏幕亮着,表格里密密麻麻的数字在灯光下跳动。韩森捡起来,指尖划过那些数字,像在抚摸一个个未被满足的需求。他想起昨天帮张大爷买山药时,老人拉着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啊,只知道盯着电脑屏幕看数据,不知道菜要带泥的才新鲜,鱼要现捞的才活泛。”

那天晚上,韩森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他打开电脑,调出自己做了十年的销售报表、项目方案,突然发现那些复杂的模型、花哨的术语,本质上和老头们的买菜经没区别——都是为了用最低的成本,满足最大的需求。

第二天一早,韩森没去活动中心,而是揣着笔记本去了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凌晨四点的市场像个沸腾的蜂巢,卡车轰鸣声、商贩的吆喝声、冰块融化的滴答声混在一起。他跟着几个挑货的老板转,看他们怎么摸山药的硬度,怎么敲西瓜听声音,怎么和批发商讨价还价。

“小伙子,你也是开超市的?”一个戴草帽的大叔问他。

“不是,”韩森笑了,“我帮邻居买点菜。”

“帮邻居买?”大叔乐了,“现在还有你这么闲的年轻人?”

韩森没解释。他记下每种蔬菜的批发价、零售价,观察哪些摊位前围着的是老头老太太,哪些是超市采购员。中午离开市场时,他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奇怪的符号——那是他发明的“新鲜度评分”,从根茎类到叶菜类,各有一套标准。

回到小区,他在业主群里发了条消息:“本人提供新鲜食材代购服务,价格比超市低10%-15%,当天采购当天送,支持微信下单。试运营期间,前20单送半斤草莓。”

消息发出去半小时,手机震动不停。第一个下单的是张大爷:“三斤带泥山药,要那种须子多的,别削皮。”第二个是王阿姨:“两斤嫩豆腐,要今天做的。”第三个是住在对门的宝妈:“一条鲈鱼,要活的,帮我处理干净。”

韩森看着订单列表,突然笑了。他找出家里那只闲置的保温箱,往里面垫了层冰袋,骑着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又往菜市场去了。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背上,像给这趟不被看好的旅程,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

他不知道的是,此刻在老年活动中心,张大爷正对着棋盘笑。李叔凑过去看:“你笑啥?这棋你输定了。”

“输?”张大爷指了指窗外韩森远去的背影,“你看那小子,走了步没人敢走的棋。”

第三章

韩森的代购生意像雨后的春笋,冒得飞快。每天早上六点出门采购,七点开始配送,中午回家吃口饭,下午处理订单、回复消息,晚上再去市场补货。他的电动车后座绑着两个保温箱,一个放蔬菜水果,一个放肉类水产,车把上挂着个小本本,记着谁要的山药不能削皮,谁要的鱼得留着鳞。

林薇从一开始的反对,慢慢变成了默许。她看着韩森每天累得倒头就睡,却再也没说过一句抱怨的话;看着他把收到的“好评”截图存在手机相册里,像珍藏奖状似的;看着家里的冰箱渐渐被各种试吃的食材塞满——今天是刚摘的草莓,明天是新出的豆腐,后天是活蹦乱跳的河虾。

“这个周末同学聚会,你去不去?”这天晚上,林薇一边帮韩森整理订单,一边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