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活动中心开始热闹起来。拎着菜篮子的老太太们聚在门口择菜,说的都是哪家超市的鸡蛋便宜五毛,哪个菜场的排骨带筋。韩森听着听着,忽然想起早上出门时,妻子林薇叮嘱他买块豆腐,晚上做麻婆豆腐。
“张大爷,”一个穿碎花裙的阿姨凑过来,“你昨天说的那家豆腐坊,今天开门不?”
被称为张大爷的老人摇摇头:“关了,老板儿子结婚,要歇三天。”
“那可咋整,我家小孙子就爱吃他家的嫩豆腐。”阿姨急得直拍大腿。
韩森站起身,从裤兜里摸出手机开机。屏幕上跳出28条未读消息,他没看,点开地图搜“豆腐坊”。最近的一家在两公里外,评价里说“比超市的鲜,比菜场的嫩”。
“阿姨,我知道有家店卖的豆腐和你说的差不多,我现在去买,帮你带一块?”
阿姨愣了愣,随即笑开了:“那敢情好!多少钱?我先给你。”
“不用,下次您知道哪家店好,告诉我一声就行。”韩森揣着手机往外走,秋风再吹过来时,好像没那么冷了。他没注意到,身后的张大爷盯着他的背影,对着棋盘喃喃自语:“马不走日,未必不行啊。”
第二章
韩森成了老年活动中心的常客。早上七点半到,帮王阿姨把新买的花盆搬到三楼,陪李叔在花坛边打一套太极,再蹲在张大爷旁边看他和人下象棋。中午回家吃饭,下午又准时出现,直到夕阳把活动中心的玻璃窗染成金红色。
林薇看着丈夫每天乐呵呵地从老人堆里回来,心里的疑惑像发了芽的种子。她偷偷翻了韩森的手机,通话记录里全是“张大爷”“李阿姨”,微信账单里最多的是“蔬菜款”“水果钱”,连浏览器历史都变成了“如何挑选新鲜山药”“活鱼运输保鲜技巧”。
“韩森,你到底打算什么时候找工作?”这天晚饭时,林薇终于忍不住问。盘子里的麻婆豆腐冒着热气,是韩森今天从那家新开的豆腐坊买的,嫩得像水。
“找啊,”韩森夹了块豆腐放进嘴里,“不过不急。”
“不急?”林薇放下筷子,声音提高了八度,“你今年35了!不是25岁,丢了工作还能在家躺半年!上周你妈打电话问你近况,我都不敢说你被裁了,只说你在休年假!”
韩森没说话,默默把盘子里的豆腐往林薇那边推了推。他知道妻子急,可他现在说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总不能说,他发现菜市场里藏着比公司报表更有趣的东西吧?
这些天泡在老人堆里,韩森听了上百个关于“买东西”的抱怨:超市的蔬菜早上新鲜傍晚蔫,菜场的摊贩缺斤少两是常态,网购的水果看着好,收到全是坏的。他想起自己做项目时学的用户画像、需求分析,突然觉得这些老头老太太的抱怨,比任何市场调研报告都来得真实。
“你看,”韩森拿出手机,点开一个表格,“这是我统计的咱们小区周边五家菜市场的价格对比。同样的带泥山药,东边菜场卖8块一斤,西边的只要6块5,但西边的要早上去才有新鲜的。还有活鱼,南门那家水产摊的鱼比北门的便宜两块,但运输超过20分钟就容易死……”
“韩森!”林薇把手机抢过去扔在桌上,“我让你找工作,不是让你当菜市场研究员!这些东西能当饭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