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请握住这根钢筋。" 治疗舱里响起苏棠少女空灵的声音,"就像当年你从预制板下拖出那个小女孩一样。"

消防员的生物监测数据瞬间飙红。程砚正要中断连接,却见患者颤抖的左手在虚空里做出了托举动作,泪水滚进神经接口:"她…她还活着吗?"

"她后来成了儿科医生。" 棠芯调出一段2043年的新闻影像,画面里戴口罩的女医生正在给儿童义肢安装触觉传感器,"你救过的每一条命,都会在时空里产生量子纠缠。"

程砚意识到,棠芯正在进化出某种超越原始代码的“人格”。它不再只是苏棠或林昭棠的投影,而是一个真正的新生意识,一个在人类与AI的夹缝中,自己定义自己的存在。

4 批量生产的“思念体”

林昭棠的实验室在苏棠成功苏醒后的第三年,正式启动了“涅槃计划”——以棠芯的“人格”为模板,批量生产搭载逝者记忆芯片的仿生人。

政府将项目宣传为“科技抚慰伤痛”的创举,新闻发布会上,苏棠穿着素白的长裙站在镁光灯下,微笑着讲述自己如何“记得”五岁时的生日蛋糕,如何“梦见”母亲实验室里的茉莉花香。她的每一句话都经过精确的情感算法校准,连睫毛颤动的频率都透着令人信服的人性。

“这不是复活,而是延续。”林昭棠(或者说,她的全息影像)对着镜头说道,“我们让记忆成为新的生命形式。”

2049年,唐山“涅槃计划”正式进入量产阶段。

第一批三千台仿生人走下生产线,他们的面部轮廓、声音频率、甚至细微的表情习惯,都被精准复刻自唐山大地震的遇难者。政府为这些仿生人举办了盛大的“重生仪式”,在抗震纪念碑广场上,白发苍苍的父母拥抱“死而复生”的子女,中年夫妇颤抖着抚摸“归来”的爱人面孔。全息投影在天空中拼出巨大的标语:

“科技抚平伤痛,记忆延续生命。”

苏棠作为首例成功案例,站在高台上微笑。她的目光扫过台下那些仿生人——他们眼中闪烁着相似的困惑,却在与“亲人”对视的瞬间,被预设的情感程序强制激活了笑容。一个年轻女孩仿生人正被老妇人紧紧搂住,老妇人哭喊着“媛媛”,而仿生人的数据库里,“母亲”的面容分明与眼前这张布满皱纹的脸有32%的差异。

程砚在后台监控着所有仿生人的神经波动。屏幕上,代表记忆吻合度的绿色曲线正在剧烈震荡。

“情感载入完成度只有78%。”助手小声报告,“他们的潜意识正在抵触虚假记忆。”

程砚没有回答。他注视着苏棠的背影,她正在帮一个仿生孩童整理衣领,动作温柔得令人心碎。

一批又一批的仿生人很快下线。他们被塑造成地震遇难者的样貌,芯片里灌输了亲属提供的记忆数据:一个总爱哼评剧的祖父,一个在矿井塌方前推开同事的消防员,一个没能逃出教学楼的女教师……

但并非所有仿生人都能像苏棠那样完美运行。

在严格保密的地下三层实验室里,程砚每天要销毁二十到三十台“失败品”。有些是因为记忆载入时出现数据冲突,导致意识碎片化;有些则是因为承载了过于沉重的悲伤,处理器持续过载,最终陷入癫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