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个开始。"周毅微笑道,"音乐不会评判你。在情绪找不到语言表达时,它可以是座桥梁。"
他拿出一个小木琴:"今天我们不谈诊断,不谈症状。只是玩个游戏——你敲一个音,我回应一个音。没有对错,只有对话。"
姜雨晴迟疑地拿起琴槌,轻轻敲了一下。清脆的音符在空气中振动。周毅回应了一个低沉的音,然后鼓励地看着她。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音乐对话开始了。起初姜雨晴很拘谨,但渐渐地,她开始尝试不同的力度、节奏。令她惊讶的是,周毅似乎总能"听懂"她通过音乐表达的情绪,并给予恰到好处的回应。
二十分钟后,姜雨晴发现自己竟然放松了下来,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感觉如何?"周毅问。
"奇怪地...平静。"姜雨晴回答,"就像头脑里的噪音终于安静了。"
周毅点点头:"音乐能绕过我们过度思考的大脑,直接连接情绪。下次我们可以尝试用音乐来描述你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感受。"
离开治疗室时,姜雨晴感到一丝久违的希望。也许,只是也许,这座音乐的桥梁能引领她找到迷失的自我。
第七章
音乐治疗室的窗帘被夏风吹起一角,阳光在地板上画出一道明亮的线。姜雨晴坐在三角钢琴前——医院破例允许她把那架冲动购买的钢琴搬到了这里。她的手指悬在琴键上方,迟迟没有落下。
"不需要弹奏什么曲子,"周毅站在她身侧,声音像一杯温度刚好的水,"只是试着让手指和情绪对话。"
姜雨晴深吸一口气,让手指落在琴键上。一连串不和谐的音符蹦跳出来,刺耳又混乱,就像她脑海中的思绪。她下意识缩回手:"太难听了。"
"情绪本身没有美丑之分。"周毅拉过一把椅子坐在她旁边,"试着描述一下刚才你通过钢琴表达了什么?"
"愤怒...还有恐惧。"姜雨晴惊讶于自己脱口而出的答案,"就像被困在一个玻璃盒子里,看得见外面却无法触碰。"
周毅点点头,修长的手指在琴键上滑过,奏出一段流动的旋律:"如果这是我的回应,你觉得我在说什么?"
姜雨晴闭上眼睛,让音符流过全身:"你在说...盒子不是永恒的,玻璃会融化。"
"很好的解读。"周毅微笑时眼角泛起细纹,"这就是音乐治疗的意义——找到语言无法抵达的情绪角落。"
这是姜雨晴住院的第三周。药物开始发挥作用,情绪的剧烈波动逐渐平缓,但副作用也很明显:双手轻微颤抖,思维速度变慢,有时会突然忘记简单的词汇。最令她痛苦的是,曾经如泉涌的创意似乎干涸了。
"我再也做不了创意工作了。"团体治疗结束后,她对周毅坦白,"广告需要火花,而药物把它浇灭了。"
周毅没有立即反驳,而是递给她一张空白乐谱:"把你的感受画出来。"
"我说了我不会——"
"不是作曲,只是用线条表达。尖锐的、圆润的、断裂的...任何你想画的。"
姜雨晴勉强拿起铅笔,开始在五线谱上胡乱涂抹。当她停下时,纸面上布满锯齿状的折线和突然中断的轨迹。
周毅接过乐谱,在钢琴上即兴演奏起来。令人惊讶的是,那些看似混乱的线条变成了一段有内在逻辑的音乐——开始时急促不安,中间渐趋平静,最后结束在一个悬而未决的和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