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回房前,我收到母亲微信定位:
“平安里老屋,23:47,等你。”
配图是一株刚种下的桂花树苗,土还是湿的。
我把手机递给沈杳看。
他深吸一口气:“看来,我们的私奔路线要加一站。”
我点头,把外婆的旗袍、照片、怀表一并放进背包,拉好拉链——
像把三代人的前半生,一并收进今晚的月光。
(第七章完)
第八章 双线闪回:1991年的母亲与2009年的见夏
1
南浔的夜像一坛刚启封的桂花冬酿,甜里带着辛辣的后劲。
我躺在床上,半醉未醉,怀表搁在枕边,“嘀嗒”声被窗外的雨脚切成碎片。
闭上眼,过去与现在忽然交错——
两条时间线,像两根被外婆同时拨动的弦,一齐响起。
2
【A线:1991年·上海·苏青禾21岁】
石库门晒台,晾衣绳上挂满白色床单,风一吹像船帆。
21岁的苏青禾蹲在角落,用搪瓷缸煮桂花酱。
屋里收音机在放《亚洲雄风》,隔壁阿姨喊:“青禾,有人找!”
她擦手出门,看见穿飞行夹克的男人——沈聿,手里攥两张去杭州的火车票。
“今晚最后一班,我带你走。”
苏青禾回头,看见父亲坐在客堂间剥蚕豆,一粒一粒,声音清脆得像算盘。
她摇头,小声说:“我不能。”
沈聿把票折成纸飞机,往天上一扔,飞机掠过屋檐,掉进了晒台下的小河。
那晚,她躲在蚊帐里哭,桂花酱在炉上糊成黑色,像一块再也回不去的甜。
3
【B线:2009年·上海·苏见夏16岁】
十六岁的我,站在同一间石库门的晒台下。
外婆弯腰用小煤炉蒸桂花糕,蒸汽把她的老花镜片糊白。
我举着借来的DV,拍她:“外婆,说点爱情金句。”
外婆眯眼笑:“爱呀,就是把自己最软的地方交给别人去踩。”
镜头里,晒台的晾衣绳依旧,只是床单换成了我初中的蓝白校服。
拍完,外婆塞给我一块刚出锅的糕,烫得我左右换手。
那天,我第一次在DV里发现——
晒台角落的铁皮箱上,用粉笔写着一行小字:
“1991.11.30,沈聿&青禾,欠一场私奔。”
字迹歪歪扭扭,却是我母亲的笔迹。
我把DV对准那行字,镜头晃了一下,画面里出现沈杳的脸——
他翻墙进来,手里举着两只仙女棒:“走,去天台放烟花。”
4
【A线·1991年·夜航船】
沈聿独自登上开往杭州的绿皮火车。
硬座车厢,灯光昏黄,他把两张票叠在一起,用钢笔在背面写:
“春迟未至,青禾已远。”
列车启动,窗外雨棚倒退,像时光倒放的胶片。
他把票根塞进座椅缝隙,闭眼——
那年他23岁,以为错过只是一次晚点。
5
【B线·2009年·天台】
沈杳点燃仙女棒,火星迸溅。
我举着DV拍他侧脸,少年下颌线锋利得像新磨的刀。
“以后我们一起去杭州。”他说。
我大笑:“去干嘛?卖桂花糕?”
他也笑:“私奔。”
两个字在夜空里炸开,像烟火,又像诅咒。
DV镜头里,仙女棒燃尽,最后一粒火星落在他球鞋上,烫出一个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