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他会在早自习开始前,趁人不注意,飞快地把那个还带着温热和油纸香气的包子塞进林晚的桌肚。林晚低着头,假装整理书本,手指触碰到那柔软的温热,心尖也跟着一颤。豆沙馅甜得有些发腻,混着面皮的麦香,成了林晚记忆里最独特的味道。有时林晚也会带家里烤的小饼干,用素雅的纸袋装着,在课间操解散的混乱人潮里,悄悄塞进周屿宽大的校服口袋。周屿会躲在操场角落的单杠后面,像拆解什么精密仪器般小心地打开,小口小口地品尝,酥脆的甜意在舌尖化开,一直甜到心底。这些无声的“投喂”,是他们心照不宣的甜蜜仪式。

地下恋情需要“僚机”。林晚的同桌苏晓,一个大大咧咧的短发女生,是他们最忠实的“掩护”。当老师踱步到他们这片区域,目光扫过似乎在“眉目传情”的周屿和林晚时,苏晓会故意夸张地咳嗽,或者假装笔掉在地上,制造声响吸引注意力。放学后,苏晓也会识趣地“有事”先走一步,留下空间。他们甚至发展出了简单的“暗号”:周屿用食指轻轻敲两下过道这边的桌腿,意思是“老师注意这边了”;林晚用笔帽在桌面轻轻点三下,意思是“安全”。这些小动作,在紧张的高三岁月里,增添了一丝冒险般的刺激和默契。

物理是林晚的弱项,尤其是电磁学那块,复杂的场线和公式让她头大。周屿却是物理课代表,思路清晰。自习课上,遇到林晚咬着笔头、眉头紧锁时,周屿会在一张草稿纸上飞快地写下解题思路和关键公式,然后装作不经意地,用笔杆把那页纸推到过道边缘。林晚会飞快地抽走,指尖有时会擦过他握笔的手指,带来一阵细微的战栗。他写的字迹带着少年特有的飞扬,讲解却异常耐心。那带着他指尖温度的字条,成了林晚攻克物理难关的独家秘籍,也让她在每次看到那些复杂的符号时,心底会泛起一丝隐秘的甜。

普通的纸条已经承载不了日益发酵的情愫。他们开始抄写歌词。林晚在周屿的草稿本某一页不起眼的角落,用极小的字抄下《七里香》的歌词:“雨下整夜,我的爱溢出就像雨水…” 周屿则在还回去的物理笔记本最后一页,用铅笔淡淡地写了一句顾城的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这些字句,如同隐秘的密码,只为他们两人解读。林晚会反复摩挲那铅笔的痕迹,仿佛能触摸到他写下时的心情。这些零星的、不完整的句子,是他们不敢宣之于口的爱意的载体,在书本的缝隙里,在笔记的角落间,无声地生长。

天台窗台上那盆小小的多肉,成了他们共同的“孩子”。林晚负责浇水(小心翼翼地,生怕浇多了),周屿则负责“安保”——防止它被偶然飞来的足球或者大风刮倒。有一次台风预警,学校提前放学,林晚担心得不行。周屿二话不说,趁保安不注意,又溜回天台,把那盆小小的绿色生命小心翼翼地捧下来,用校服外套裹好,一路护送到林晚家楼下。“它叫‘小屿’。”林晚抱着花盆,鼓起勇气说。周屿愣了一下,随即耳根又红了,嘴角却忍不住上扬:“那…挺好。” 从此,这盆多肉有了正式的名字,成了他们之间最具体、最鲜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