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那天下午,晓宇把父亲的工具箱搬回了自己的房间。他仔细地擦拭着每一件工具,仿佛在抚摸父亲的手。当他拿起那把小小的凿子时,发现刀柄上刻着一行小字:"父子同心,其利断金。"

那一刻,晓宇突然明白父亲留下的不仅仅是工具和日记,更是一种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智慧。 就像那棵老梧桐树,即使经历风雨,也依然屹立不倒。

晚饭时,晓宇发现外婆的胃口好了许多。她甚至主动夹了一块红烧肉放进晓宇碗里,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明天外婆带你去集市,给你买你最喜欢的桂花糕。"

"好啊!" 晓宇笑着点头,心里却在盘算着另一件事。他要去木材店买些梧桐木的边角料,继续父亲未完成的船模。这不仅是对父亲的承诺,也是他与父亲之间最后的连接。

夜深了,晓宇躺在床上,怀里抱着父亲的日记本。月光透过窗户照在书桌上,那里整齐地摆放着父亲的工具。他想起父亲日记里的话:"生命就像梧桐树的年轮,每一圈都记录着成长的故事。"

他知道,自己的年轮里,从此又多了一圈关于离别与重逢的故事。 而那些看似消失的人和事,其实都化作了生命里最珍贵的记忆,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会像老梧桐树上的新芽一样,重新绽放。

3 来自远方的信封

梅雨季的第七天,暴雨如注。晓宇趴在窗边的书桌上画梧桐树,铅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突然,巷口传来熟悉的铃铛声 —— 那是镇邮递员老张的自行车铃声,即使在这样的暴雨天也从未停歇。

"陈婆婆!有您家的信!" 老张的喊声被雨声切割得支离破碎。

晓宇扔下铅笔跑到门口,看见外婆正披着蓑衣站在屋檐下。老张踮着脚把一个牛皮纸信封从门缝里塞进来,信封右上角印着鲜红的 "上海" 邮戳,右下角是母亲清秀的字迹:"林慧寄"。

信封沉甸甸的,仿佛装着整个城市的重量。 晓宇的心跳骤然加速,指尖触到信封边缘时微微颤抖。这是母亲半年来的第一封信,上一次联系还是春节时那个匆匆忙忙的电话,背景里满是汽车鸣笛声。

"外婆,妈妈来信了!" 晓宇举着信封冲进堂屋,却发现外婆的脸色有些苍白。她正用围裙擦拭着湿漉漉的手,眼神躲闪着不敢看那个信封。

"放桌上吧," 外婆的声音有些沙哑,"先吃饭,菜要凉了。"

餐桌上的气氛异常沉闷。外婆不停地给晓宇夹菜,自己却没怎么动筷子。那碗平时香气四溢的艾草排骨汤,今天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味道。晓宇几次想开口提起母亲的信,都被外婆有意无意地打断。

饭后,外婆借口收拾碗筷躲进了厨房。晓宇回到房间,迫不及待地拆开了信封。里面除了母亲的信,还夹着一叠照片和一张折叠的上海地图。

照片上的城市让晓宇目瞪口呆。 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一座座玻璃山峰;黄浦江上游轮如织,江面上架着一座蜿蜒的斜拉桥,桥塔像两把利剑直插云霄;最让他震惊的是一张夜景照 —— 东方明珠塔通体发亮,像缀满了星星的魔法棒,与照片背面母亲的字迹形成鲜明对比:"晓宇,妈妈在上海等你。"

信里,母亲详细描述了她的新生活:在一家外贸公司做文员,住在 22 楼的公寓里,窗外就是黄浦江。她说已经为晓宇联系好了学校,"这里的老师都很专业,还有专门的美术教室"。最后,她写道:"下个月我会回来接你,我们在上海开始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