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拜了县里的老秀才为师,系统地学习制艺文章和经史子集。

为了赚取束脩和生活费,我白天帮人抄书,晚上才挑灯夜读。

睡眠,成了一种奢侈。

张扬在院试落榜后,他父亲给他捐了个监生的功名,去了京城国子监。

他临走前,还特意来找我。

“陈安,你就算考一辈子,也只是个穷秀才。我爹已经为我在京城铺好了路,我们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我只是淡淡一笑。

“道不同,不相为谋。”

真正的差距,不在出身,而在眼界与心胸。

乡试在省城举行,三年一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我背着简单的行囊,带着母亲烙的干饼,踏上了去省城的路。

考场九天,如同一场炼狱。

但我心如止水。

那些苦难的日子,早已将我的心志磨炼得坚如磐石。

考完试,我没有在省城多留一天。

我迫不及待地想回家。

等待放榜的日子,是漫长而煎熬的。

每一天,我都假装平静地读书、写字,但心里却像有一只手在揪着。

终于,那一天来了。

远远的,我听到了喜庆的锣鼓声和报喜人的高喊声。

“捷报!捷报!恭喜青溪县陈家村陈安老爷,高中本届乡试第六名举人!”

“陈安老爷!高中举人!”

那一刻,整个陈家村都沸腾了。

我家的那扇破木门,几乎要被前来道贺的乡亲们挤破。

县令王大人亲自送来了“文魁”的匾额。

曾经对我家避之不及的里正,满脸堆笑地送来了贺礼。

父亲激动得手足无措,只是不停地对人作揖。

母亲则躲在屋里,捂着嘴,无声地哭泣。

我走到她身边,握住她冰冷的手。

“娘,以后,我们再也不用过苦日子了。”

我成了“举人老爷”。

见官不跪,免除赋税徭役。

这是质的飞跃。

我终于用我的笔,为这个家撑起了一片天。

但当我夜深人静,看着那块“文魁”匾额时,我知道,这还不是终点。

举人,只是有了做官的资格。

要想实现我的抱负,我必须去京城,参加会试,参加殿试。

我要中进士!

4

初春,我告别父母,与几位同乡的举人一同北上,前往京城。

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

运河上的船只,官道上的车马,城镇的繁华,都让我大开眼界。

京城,天子脚下,更是气象万千。

高大的城墙,宽阔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店铺,身着锦衣的达官贵人。

这一切,都让我这个从乡下来的农家子,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压迫感。

我们这些外地举子,大多住在一些简陋的会馆里。

在这里,我见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才子。

他们或家世显赫,或才华横溢,每个人都对即将到劳的会试充满了信心。

在一次文会上,我再次见到了张扬。

他如今在国子监,依附于当朝宰相赵玄理的门生,吏部侍郎的公子王康。

见到我,他脸上满是意外,随即换上一副假惺惺的笑容。

“陈兄,没想到你也来了京城。来,我给你引荐一下,这位是王公子。”

王康瞥了我一眼,眼神中是毫不掩饰的轻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