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青溪县的举人?听说那一届的乡试,文章水平平平。”
我拱手道:“在下陈安,见过王公子。文章优劣,非在下所能评判,只求无愧于心。”
王康冷笑一声:“无愧于心?在京城,光有心可不够。还得有门路。”
他说着,刻意拍了拍张扬的肩膀。
“你说是不是,张贤弟?”
张扬连忙点头哈腰:“王兄说的是。”
这时,一位身着青色儒衫,气质儒雅的中年人走了过来。
他听到了我们的对话,对王康说:“王公子此言差矣。科举取士,为国选才,看的是真才实学,岂是门路二字所能概括?”
王康看到来人,脸色微微一变,收敛了许多。
“原来是刘大学士。小子失言了。”
这位被称为“刘大学士”的人,是翰林院的大学士,也是当朝有名的清流派领袖,刘正风。
他以刚正不阿,学问渊博著称。
刘正风没有再理会王康,反而转向我,温和地问道:
“这位小友,我看你眉宇间有股英气,不知乡试的策论写的是什么?”
我不敢隐瞒,将我关于农桑蝗灾的对策简要说了一遍。
刘正风听完,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难得,难得。不尚空谈,注重实务。年轻人,好好考,朝廷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说完,他便转身离开了。
王康和张扬看着我,眼神中充满了嫉妒和怨恨。
我知道,我无意中已经得罪了他们。
而他们背后,站着的是当朝权势最大的相党。
京城的水,比我想象的还要深。
5
会试来临。
我走进贡院,心无旁骛。
刘大学士的鼓励,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会试的策论题,比乡试更加宏大。
《论漕运之弊与国库之虚》。
这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问题。
漕运,是维系王朝南北的大动脉,但积弊已久,贪腐横行,耗费巨大。
国库,则因连年用兵和奢靡之风,日益空虚。
我知道,这道题,是皇帝在向天下举子问策。
寻常的考生,大多会从节流的角度,主张严惩贪腐,精简人员。
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
我苦思冥想,决定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方案。
我在策论中,详细分析了漕运的四大弊端:运粮损耗巨大、官吏层层盘剥、军民疲于奔命、河道年久失修。
然后,我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改漕为海,以商代运”。
即,废除大部分内河漕运,改由海路运输。
同时,打破官府垄断,引入民间商船队参与运输,官府只负责监督和收取税收。
这样做,有三大好处。
一,海路运量大,损耗小,速度快,能大大降低成本。
二,引入商人,形成竞争,能有效杜绝官吏贪腐。
三,朝廷不仅能省下巨额的漕运开支,还能从海运中收取商税,一举两得,充实国库。
最后,我引用历代经济变革的得失,论证此法的可行性。
我知道,这个想法非常大胆,甚至可以说是离经叛道。
它将触动一个庞大而腐朽的利益集团。
但我相信,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殿试在皇宫举行,由皇帝亲自主考。
我第一次见到了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