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这篇文章,纯粹就是觉得黛玉太可怜了,希望她过得爽一点,所以说其实这篇文是爽文,还给她换了一个性别。)
第一卷 姑苏烟雨,少年砚心
第一章 古砚寄情
姑苏的雨,总带着三分缠绵,七分诗意。林府书房内,十五岁的林砚玉正临窗而立,看雨丝斜斜打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书桌上,一方古朴的端砚静静躺着,砚底“守真”二字历经岁月磨洗,愈发清晰。
今日是林砚玉的生辰,这方古砚是父亲林如海所赠。林如海此刻坐在太师椅上,望着儿子挺拔的背影,眼中满是欣慰与期许。“砚玉,可知为父为何送你这方砚?”
林砚玉转过身,微微躬身:“父亲是想让孩儿以砚为友,以笔为刃,在圣贤书中寻得立身之本。”
林如海抚须轻笑:“不错。我林家世代书香,你祖父曾官至太傅,你母亲虽为女子,亦通诗书。如今你是林家独子,切记‘守真’二字。科举之路漫漫,诱惑甚多,唯有守住本心,方能行稳致远。”
林砚玉颔首:“孩儿谨记父亲教诲。”
当夜,他在灯下研磨,提笔写下“不随流俗竞繁华,独向青灯问岁华”。笔尖划过纸面,苍劲有力的字迹里,藏着少年的志气与决心。
第二章 诗坛风波
姑苏文坛近来热闹,一场诗词大会正在筹备。林砚玉的才名早已传开,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却也引来了些微词。
“不过是仗着父亲的名声,年少轻狂罢了。”
“听说他连《论语》都未能通读,还敢妄谈诗词?”
流言传到林砚玉耳中,他却不为所动。一日,几位文人在茶馆聚首,故意当着他的面嘲讽。林砚玉端坐桌前,从容道:“诸位前辈,诗词之道,在于抒发真情实感,而非以年龄资历论高低。若有雅兴,晚辈愿以诗会友,一较高下。”
众人以“雨”为题,要他即兴作诗。林砚玉略一沉吟,提笔写下:
“丝丝缕缕织烟霞,润物无声入万家。
不与狂风争气势,只随春色到天涯。”
诗成,众人皆惊。此诗既写雨之形态,又含谦逊品格,远超同龄人的境界。先前嘲讽的文人面露愧色,纷纷称赞:“林公子才思敏捷,老夫自愧不如。”
林砚玉淡然一笑:“前辈过奖,晚辈不过是一时有感而发。”
经此一事,他在姑苏文坛的地位更稳,也更明白:实力才是回击流言最好的武器。
第三章 慈母遗物
一日,林砚玉整理母亲贾敏的遗物,发现一个精致的锦盒。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封书信和一支玉簪。书信是母亲与金陵贾府亲友往来所写,字里行间满是对亲人的思念。
其中一封写给王夫人,提到“家中一切安好,砚玉日渐长大,聪慧懂事,只是体弱,需好生照料”。林砚玉看着信,心中泛起酸楚。他自幼丧母,对母亲的印象模糊,只能从这些书信中感受慈爱。
玉簪通体莹白,雕刻着一朵栩栩如生的梅花。父亲曾说,母亲生前最爱梅花,这簪子是外祖父所赠。他将玉簪握在手中,仿佛能触到母亲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