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一瞬间,我感觉调解桌成了一个微缩战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阵地和退路。秦岚替我递上一份资料,是我这几天停单期间的收入对比明细。数字很直白,三天少了六百多元。

主持人翻了翻,叹了口气:“这个差额很清楚,如果按照调解精神,双方都应当有所让步。”

沉默蔓延开来,唯一的声音是空调出风口的轻微嗡鸣。我感到手心有汗,却又不想擦掉,怕显得紧张。

物业代表忽然换了个姿势,向后靠去,缓缓开口:“这样吧,我们可以象征性补偿两百元,算是出于善意。”

我差点笑出声来——两百块,连三天的电动车电费和油水都不够。可我忍住了,用更平静的声音说:“如果补偿不能覆盖实际损失,那就等于没有补偿。”

主持人看向平台代表:“你们的意思呢?”

那位女士皱着眉,似乎在权衡什么,片刻后说道:“我们可以额外发放等值的接单奖励券,金额可以和损失接近。”

这倒是意外的转机。虽然不是直接赔偿现金,但奖励券意味着未来的订单收益增加,也算变相弥补。

我低声问了秦岚的意见,她点了点头。于是我抬头说:“如果平台能立即恢复接单,并发放奖励券,同时物业出具书面说明撤回违规记录,我可以接受。”

主持人迅速记录下来,又分别征求了双方确认。物业代表显得有些不情愿,但在平台代表的眼神示意下,点了头。

接下来的半小时就是走流程,填写表格、签字、盖章。物业在说明上写了“情况误会,现撤回记录”,字体工整,却冰冷得没有一丝情感。平台代表则在我的账户后台操作,确认解封,并承诺奖励券将在一小时内到账。

当我们从会议室走出来时,阳光正好透过政务中心的大门,打在地砖上。秦岚拍拍我的肩膀:“这算是不错的结果了,你保住了账号,也拿到了补偿。”

我点了点头,心里却没有想象中的轻松。这个过程让我看清,所谓的规则更多是为了保护制度,而不是保护人。今天我有证据、有帮手,能争到一点公道,那些没证据、没关系的人,又该怎么办?

走到门口,我看到一个年轻骑手正和前台争论什么,神情焦急。我下意识放慢脚步,听到他在说:“他们说我把餐送晚了,可是小区门禁不给进……”

那语气,那情境,让我想起了自己三天前的样子。

回到出租屋,我把调解的文件收好,又拍了几张照片存进云盘。手机上的平台应用恢复了接单按钮,熟悉的提示音很快响起。第一单是去往滨江的咖啡馆,不远,我接了。

风从耳边掠过,江边的行道树在晚夏的光影里摇晃。我想,也许我该把今天的过程整理下来,不仅是为了自己记得清楚,更是为了让别人少走些弯路。

送到咖啡馆时,店员是个面生的小姑娘,接过饮品的时候冲我笑了笑:“今天人不多,路上慢点。”

简单一句话,让我突然觉得,这一行也不是全是冷冰冰的数字和规则。

回程的路上,秦岚发来消息:有个骑手互助群,愿不愿意加?我看着那行字,想起会议室里每个人的表情,也想起门口那个急得直冒汗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