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车停在江边,江水反射的光晃得人有点眯眼。指尖悬在屏幕上,几秒后,我敲下回复——拉我进去。
第三章 群里的热闹与暗涌
加群的消息发出去不到一分钟,秦岚就把我拉进了一个名为“海州骑手互助”的微信群。头像是个骑手头盔的剪影,成员显示二百八十多人。刚进去,聊天窗口的消息就像雨点一样刷下来。有人在分享防晒袖套的优惠链接,有人晒自己刚送完的一单晚餐,还有人在讨论哪个小区的门禁又变难进了。
我先发了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林野,滨江片区,最近刚打完一次调解官司。”刚发出去,就有好几个人来问细节。
“你是那个和物业杠上的骑手?”有人发了个惊讶的表情包。
“听说你赢了?能不能说说咋做的?”又一个问。
我一条条回复,尽量把经过讲得简洁,但重点放在过程里哪些地方要留证据、怎么和调解员沟通。没多久,群文件夹就多了一个我上传的匿名化案例文档。
刚讲到一半,有个昵称叫“阿涛”的人冒出来:“分享是好事,可别太高调,平台看见了指不定就盯上你。”
这句话让群里安静了几秒,然后有人反驳:“正因为大家都怕事,才让他们为所欲为。”也有人附和阿涛:“是啊,咱们都是出来混口饭吃,别搞得太大。”
我没有立刻接话,而是发了句:“匿名化处理后,信息是保护所有人的,不会伤害个人。”随后又贴了文档里处理过的截图。秦岚也跟了一句:“法律允许分享事实经过,没什么可怕的。”
争论并没有就此停止,但至少更多的人开始下载那份文档。有人私聊我,说看完觉得很有用,之前他也遇到过类似的事,只是没敢硬碰。
傍晚,群管理员突然在群公告里发消息,说有一位媒体记者想做一篇关于骑手与物业矛盾的报道,希望有意愿的可以配合采访。管理员还在群里@了我,说我有经验,或许可以聊一聊。
我心里犹豫了一下。媒体报道意味着曝光度,也可能引来平台或物业的不满。但想到这几天的经历,我觉得如果有人能把这些事说出去,也算是为更多人争一口气。于是我在群里回了句:“可以。”
约好的采访地点是滨江路一家咖啡馆,临窗的位置能看到江面。记者是个三十出头的男人,戴着细框眼镜,说话不快不慢,显得很稳。他先问了我的基本情况,然后让录音笔开始工作。
“能不能按时间顺序说一遍那次纠纷的过程?”他问。
我照做了,从接到停单通知,到申请调解,再到会议室里的细节都说了。期间,他时不时追问一些细节,比如监控截图是怎么拿到的,调解中双方的态度如何。
在我讲述的过程中,他在笔记本上不停记录,偶尔抬头看我,眼神里带着一种专注的好奇。采访结束前,他说:“最近我接到几个类似的案例,有的比你的更棘手,有的还在仲裁中。如果方便,后续我想把你和他们联系起来。”
我答应了。这不仅是出于礼貌,也因为我确实想看看别人的经历是不是能互相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