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之后,他们之间的话渐渐多了起来。偶尔等车的间隙,会聊上几句。林晚知道了他叫沈砚,在地铁工作了五年,负责这条线路的夜间检修。沈砚也知道了林晚在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每天忙得晕头转向,加班是家常便饭。
周五晚上,林晚加班结束后,去便利店买了两杯热可可,一杯给自己,一杯给沈砚。她来到站台,看到沈砚正在检查轨道,便走过去,把热可可递给他:“请你喝的,上次的暖手宝还没好好谢谢你。”沈砚接过热可可,嘴角微微上扬:“不用这么客气,我也该谢谢你的伞。”
两人坐在站台的长椅上,喝着热可可,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林晚说起公司里难缠的客户,沈砚说起上次紧急抢修的经历,不知不觉间,末班车进站的提示音响起,他们才意识到时间过得这么快。
林晚站起身,准备上车,沈砚突然说:“下周见。”林晚回头,笑着说:“下周见。”车门关上,列车缓缓启动,林晚看着站台上沈砚的身影,心里有些期待下周的见面,她不知道这份奇妙的默契会把他们的故事引向何方 。
第三章轨道与提案书的距离
林晚把地铁宣传案的采访提纲改到第三版时,窗外的梧桐叶又落了一层。策划总监敲开她办公室门时,手里捏着张地铁线路图:“沈砚这个工程师,技术部同事说他是‘活地图’,但性子闷,你得想办法让他多说点。”
周三下午,林晚抱着笔记本电脑站在检修车间门口,鼻腔里飘着机油和金属混合的气味。沈砚正蹲在轨道模型前,给几个年轻学徒讲解道岔结构,蓝色工装袖口卷到手肘,露出小臂上一道浅褐色的疤。“这里的锁闭杆,冬天容易结霜卡壳,”他指尖敲着模型零件,声音比在站台时清晰,“你们记着,每次检修完都要涂防冻油,别嫌麻烦。”
林晚等他讲完,走过去递出名片。沈砚接过时,她注意到他指甲缝里嵌着点黑色油污,像是洗不掉的痕迹。“上次的暖手宝,还没还你。”她突然想起这事,那天匆忙下车,竟把东西落在了座位上。
“不用还,”沈砚把名片塞进工装口袋,“公司发的,多的是。”他转身往工具箱走,“要问什么?尽快吧,半小时后要去现场巡检。”
林晚翻开笔记本:“您觉得,地铁对这座城市来说,像什么?”
沈砚弯腰拎起工具箱,金属碰撞声叮当作响:“像血管。”他顿了顿,补充道,“白天运人,晚上我们给血管清淤。”
这个比喻让林晚愣了愣。她原本预想的答案是“纽带”“桥梁”,却没想过是这样带着烟火气的形容。她追问:“那您工作这么多年,有没有遇到过特别难忘的事?”
“有次暴雨冲垮了一段轨道,”沈砚的脚步没停,“我们连夜抢修,天亮时趴在轨道上睡着了。醒来时看到第一班地铁开过来,车窗里有个老太太在给孙子剥鸡蛋,阳光照得车厢亮堂堂的。”他侧头看了林晚一眼,“就觉得,值了。”
采访只进行了二十分钟,沈砚的对讲机就响了,是紧急检修通知。他抓起安全帽往头上扣时,林晚突然说:“我今晚还会坐末班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