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傍晚,夕阳渐渐西沉,那柔和的余晖费力地穿过层层薄雾,如金色纱幔般轻柔地铺洒在坑洼斑驳的水泥路面上。
李书栋踩着单车拐进自家那条熟悉的窄巷,车把上挂着沉重的书包,车链摩擦着挡泥板,发出单调而规律的“咔哒”声。
巷子两侧青砖老房沉默伫立,墙角滋生的苔藓在阴影里泛着墨绿。车轮碾过几片枯黄的梧桐叶,清脆的碎裂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推开那扇熟悉的院门,熟悉的饭香混合着灶膛里柴火的气息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身上的寒气。
在厨房门口,只见奶奶正弓着腰,往灶膛里添着柴。案板前,有个身影正专注地切着菜,那动作十分熟悉。
这时,门口传来的动静引起了她的注意,她缓缓转过身来,竟是母亲林秀华!
“妈?”李书栋的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喜,自行车往墙边一靠,也顾不上停稳,“你啥时候回来的?”他几步就跨到母亲面前。
林秀华脸上带着长途奔波后的疲惫,眼角的细纹在昏暗的光线下似乎更深了些,但看到儿子,那笑容便由衷地漾开,像投入石子的水面:“下午刚到的班车。快进来,外头凉飕飕的。”
她伸手掸了掸李书栋肩膀上并不存在的灰尘,动作里满是久别重逢的疼惜,“饿了吧?饭马上就得。”
饭桌上,昏黄的白炽灯光线将三人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壁上。
简单的炒青菜、油汪汪的腊肉炒土豆片,还有一小碟腌萝卜,是熟悉的家的味道。
李书栋埋头扒饭,腮帮子塞得鼓鼓囊囊。林秀华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眼里含着笑,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心疼。
“栋栋,”她放下筷子,声音温和,“听你爷爷在电话里叨叨,你进校队了?”
李书栋咀嚼的动作猛地一停,抬头对上母亲的目光,有些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嗯,就是刚进去,打替补。”
“替补咋了?能进去就是本事!”林秀华的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骄傲,“那篮球场,妈见过,硬邦邦的水泥地,坑坑洼洼的,费鞋得很。你这脚上的胶鞋,鞋底都快磨平了吧?”
她的目光落在儿子那双沾着泥点、边缘已经微微开胶的旧运动鞋上,语气变得不容商量,“明儿个星期六,妈带你去县里,咱买身像样的运动衣,再买双好点的球鞋!打篮球,脚底下没双好鞋可不行。”
李书栋的心猛地一跳,一股暖流裹挟着巨大的喜悦瞬间冲遍全身。新球鞋!这念头像投入滚油的水滴,在他脑海里噼啪炸响。他见过李博宁的篮球鞋,非常羡慕。
他努力绷着脸,不想让自己显得太毛躁,可嘴角还是不受控制地向上咧开,眼睛亮得惊人,只是用力“嗯”了一声,重重地点了下头,把碗里最后一点饭粒扒拉得干干净净。
星期六的清晨,天空是洗过般的浅蓝。通往县城的乡村公路两旁,收割后的稻田裸露着赭黄色的土地,残留的稻茬像一片片小小的墓碑。
远处起伏的山峦在薄雾中显出柔和的轮廓。母子俩挤在摇摇晃晃的乡村班车里,车厢里弥漫着烟草和汗味复杂的气息。
林秀华紧紧挨着儿子,李书栋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和村庄,心思却早已飞到县城那几家挂着巨大招牌的运动品店里去了。
早上李书栋和妈妈先去看望了姥姥姥爷。老两口头发花白,精神倒还矍铄。姥姥拉着李书栋的手,布满老年斑的手掌粗糙却温暖,一个劲儿地往他手里塞洗好的苹果和自家炒的花生,嘴里絮叨着“又长高了”、“瘦了”、“在学校要吃好”。
姥爷则坐在那张磨得油亮的竹躺椅上,戴着老花镜看报纸,偶尔抬起头,问几句学习上的事,话不多,但眼神里是沉甸甸的关切。
从姥姥家出来,又顺道去了二舅家。二舅家在县城中心一个半新不旧的小区里。开门的是舅妈,热情地把他们让进屋。
客厅不大,收拾得还算整洁,只是沙发上、茶几上散落着不少书本和试卷。表姐林慧听到动静从自己房间探出头来,顶着一头有些凌乱的短发,脸上带着明显的倦意,眼下有淡淡的青黑。
“书栋来啦?秀华姑。”林慧招呼着,声音有些干涩。她比李书栋大两岁,明年就要中考。
“姐,你咋看着这么累?”李书栋坐下,接过舅妈递来的茶水。
“累?”林慧苦笑一下,揉了揉太阳穴,“能不累吗?明年就中考了,目标是市一中。我们班主任说了,考不上重点高中,以后上好大学就难了。”
她指了指桌上摊开的习题册和试卷,“看见没?这才是一小部分。周末?周末就是从一个补习班赶到另一个补习班,数学、英语、物理……轮轴转,感觉脑子都要烧糊了。”
她语气里透着一种被压榨到极点的麻木和无奈,眼神扫过李书栋时,带着一丝过来人对“悠闲”初中生的复杂情绪,那里面混杂着疲惫和不易察觉的羡慕。
舅妈在一旁叹气:“唉,没办法呀,现在竞争多激烈。人家娃都在补,你不补,不就掉队了?慧慧这半年,觉都没睡过几个囫囵觉。”
林慧没再说什么,只是端起水杯猛灌了几口,仿佛那温吞的白开水能浇灭心头的焦灼。
她又跟李书栋简单聊了几句学校的事,很快就被舅妈催着回房间继续做题了。看着表姐关上的房门,李书栋心里沉甸甸的。
市一中,那个对乡镇孩子来说如同龙门般的存在,其分量此刻清晰地压在了他的感知里。表姐那疲惫却异常执拗的眼神,像一根无形的针,刺破了他先前因新球鞋而雀跃的心情表层,让他隐约触摸到了前方道路某种模糊而沉重的轮廓。
午饭后,林秀华婉拒了舅妈留他们吃饭的盛情,拉着李书栋直奔县城中心那家最大的“兴隆商城”。
商城外墙贴着有些褪色的瓷砖,门口的大喇叭循环播放着打折广告,喧嚣的人声和劣质音响的轰鸣扑面而来。里面光线不算好,空气混杂着新布料、皮革和廉价香水的气味。
他们目标明确,直奔二楼的运动专区。花花绿绿的运动服挂得满满当当,各种品牌的Logo争奇斗艳。李书栋的目光像被磁石吸引,黏在那一排排崭新的篮球鞋上。
品牌专卖店的每一双都线条流畅,色彩张扬,散发着工业时代特有的诱惑气息。他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呼吸也变得有些急促,手指下意识地抚过一件件悬挂的球衣,冰凉的化纤面料触感清晰。
林秀华显然有备而来,她眼神锐利,像经验丰富的猎人,径直走向了价格相对平实的区域——国产品牌。
她拿起一件深蓝色的运动外套,翻看标签,又摸了摸布料厚度;拿起一条黑色运动长裤,用力抻了抻裤缝线。
她专注地比较着,嘴里小声念叨着“这个料子厚实”、“这条针脚密实”、“那个牌子没听过,不靠谱”……她的手指关节因为常年劳作显得粗大,此刻却异常灵活地在衣物间翻检、对比。
最终,她挑中了一套深蓝镶白边的运动服,布料厚实,针脚细密,款式简洁大方。然后,她的目光落在鞋架上。她拿起几双,掂掂分量,捏捏鞋底,又仔细看看鞋帮的支撑结构。李书栋的心也是扑通扑通的跳,目光紧紧追随着母亲的手。
终于,她的手停在了一双蓝白相间的篮球鞋上——361°。鞋面是深邃的海洋蓝,点缀着流畅的白色线条,鞋帮处有厚实的海绵填充,鞋底纹路粗犷深刻,看起来就抓地有力。
“这双咋样?”林秀华把鞋递到李书栋面前。
李书栋几乎是屏住呼吸接过来。鞋子比他想象的轻,但拿在手里很有质感。他小心翼翼地抚摸那光滑的合成革鞋面,感受着鞋舌上那个小小的、银色的361°标志的凸起。
他看到了鞋舌内侧印着的那行小字:“361°,多一度热爱。” 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瞬间攫住了他,仿佛这行字直接叩响了他心底某个隐秘的共鸣腔。他用力点头,声音有点发紧:“好!妈,这双好!”
“老板,这鞋咋卖?”林秀华转向店员,语气恢复了平时的利落。
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在柜台前展开。林秀华充分发挥了乡镇妇女的精明与韧性,她指出鞋帮缝合处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微小线头,强调自家儿子穿着是要在水泥地上“拼命”的,抱怨着物价飞涨,又不断提起自己认识商场的某某某……
店长是个中年女人,开始还试图坚持价格,但在林秀华连珠炮似的、带着浓郁陕西方言韵味的“进攻”下,最终败下阵来,无奈地抹了个零头,又额外送了一双加厚的运动袜。
林秀华这才满意地掏出一个旧手帕包,仔细数出带着体温的钞票,脸上露出一种打了一场漂亮胜仗的欣慰笑容。
回程的班车上,李书栋紧紧抱着那个印着361°标志的纸盒,像抱着稀世珍宝。他把脸贴在微凉的盒面上,鼻尖似乎能嗅到新鞋那股特有的、混合着橡胶和胶水的清新气味。
夕阳的金辉透过车窗玻璃,暖暖地照在盒子上,也照在他抑制不住上扬的嘴角上。他脑海里一遍遍回放着那行字——“多一度热爱”。
这五个字像带着温度,烫帖着他雀跃的心房,与篮球撞击地面的砰砰声、球鞋摩擦地面的吱嘎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令人眩晕的期待。
他甚至偷偷打开盒子一角,手指伸进去,再次确认般地摸了摸那光滑、挺括的鞋面,触感真实而美好,让他几乎要笑出声来。
星期天中午,父亲李建国也赶了回来,他刚迈进家门,询问起李书栋的生活状况,仔细检查他的作业。
之后,又满脸关切地叮嘱李书栋要好好照顾爷爷奶奶,告诉孩子要是钱不够用了一定要说,还不忘反复强调每天都要吃饱吃好,别让爷爷奶奶为他操心。
吃饭时,李兴国大手在李书栋肩膀上用力拍了两下,力道沉实:“好小子,听你妈说了,进篮球队了?行,是块料!多吃点。”笑容牵动了他眼角的皱纹,像干涸土地上的沟壑。
饭桌上,李兴国话不多,只是埋头吃饭,偶尔给儿子碗里夹一大块肥瘦相间的腊肉。
快吃完时,他才放下筷子,拿起桌上香烟点了一支,烟雾缭绕中,他看着李书栋,语气变得严肃:“栋栋,打球是好事,锻炼身体,交朋友。但有一条,爸得跟你说明白——”
他顿了顿,深深吸了口烟,“甭管啥时候,学习是根本,是第一位的!打篮球,那是锦上添花,不能本末倒置。还有。”
他目光落在儿子还放在旁边凳子上的新鞋盒上,“打篮球是体育活动,场上跑跳多长个心眼,注意点脚下,水泥地硬得很,别磕着碰着,更别伤着筋骨!听见没?”
李书栋迎着父亲的目光,那目光里有殷切的期望,也有深沉的担忧。
他放下碗,坐直身体,认真地点点头:“爸,我知道。学习我不会落下的,打球我也会小心。”父亲的叮嘱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落在他因新鞋而轻飘飘的心上,带来一种脚踏实地的安定感。
星期一的清晨,薄雾还未完全散去,空气清冽。李书栋起了个大早,小心翼翼地穿上了那套崭新的深蓝色运动服。
当他郑重地将那双361°篮球鞋套在脚上,系紧鞋带时,一种难以言喻的踏实感和力量感从脚底升起,瞬间贯通全身。
鞋面包裹着脚踝,柔软而富有支撑力;鞋底踩在冰凉的水泥地上,反馈回清晰的韧性和抓地感。
他轻轻在原地跳了两下,鞋底与地面接触发出沉闷而充满弹性的“噗噗”声,仿佛身体都变得轻盈了几分。他低头看着脚上这抹崭新的、生机勃勃的蓝色,仿佛看到了一小片属于自己的、充满希望的天空。
七点钟的校园已经开始苏醒。李书栋踏着新鞋走进教室,那崭新的蓝色在略显灰暗的教室里划过一道醒目的轨迹。
康子正趴在桌上奋笔疾书,借鉴着邻桌的数学作业,嘴里还叼着半个包子。
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目光瞬间被李书栋脚上的新鞋吸住,眼睛瞪得溜圆:“我靠!栋子!鸟枪换炮啊!361°!行啊你!”他夸张地怪叫起来,引得周围几个同学也纷纷侧目,目光里带着新奇和羡慕。
李书栋脸上有点发热,心里却美滋滋的,他刻意放慢脚步走到自己座位,仿佛要让这双新鞋多享受一会儿众人目光的洗礼。
他低声说:“我妈给买的。”语气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小得意和满足。
康子已经丢下作业凑了过来,蹲下身,仔细研究着李书栋的新鞋,手指小心翼翼地戳了戳鞋帮厚实的海绵:“啧啧,这料子,这做工!看着就带劲!下午训练,你这不得起飞啊?不行,我叫我妈也买一双。”
他啧啧赞叹,眼神里是真切的羡慕,还夹杂着一丝对自己脚上那双边缘开胶更厉害的旧鞋的黯然。
李书栋笑了笑,没接话,只是把书包塞进课桌,拿出课本。
他坐下来,脚在地面上无意识地轻轻蹭了蹭,感受着新鞋底那深刻纹路带来的摩擦感,心已经飞向了下午的训练场。
下午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声终于响起。李书栋几乎是第一个冲出教室,脚步轻快,崭新的蓝色球鞋踏在走廊水磨石地面上,发出清脆利落的“嗒嗒”声,像是在宣告着主人迫不及待的心情。他一路小跑着奔向操场角落那片简陋的水泥篮球场。
深秋的风带着寒意掠过空旷的操场,卷起地上的尘土和枯叶。
水泥篮球场坑洼不平,边角处甚至能看到裸露的石子和细微的裂缝。篮架上的油漆早已剥落大半,露出暗红的铁锈,篮网也只剩下稀疏的几缕,在风中无力地飘荡。
但这片简陋的场地,此刻在李书栋眼中却充满了魔力。场边稀疏地坐着几个等待训练的队友,黄晓晨也在其中。
李书栋走到场边,没有立刻上场,而是找了个相对干净的台阶坐下。他弯下腰,动作轻柔得近乎虔诚,仔细地重新系了一遍两只鞋的鞋带,确保每一根都松紧合适,不会在跑动中散开。
他手指抚过鞋面,仿佛在确认它们完美地包裹着自己的双脚。那行“多一度热爱”的小字在眼前闪过。他深吸一口气,站起身,踏上了这片承载着汗水和梦想的水泥地。
新鞋第一次与粗粝的水泥地面亲密接触,发出一种独特而响亮的摩擦声——“叽唷”!这声音在空旷的球场上显得异常清脆,甚至有点刺耳,像雏鸟初试啼鸣,带着一种生涩却充满生命力的宣告。
这声音立刻吸引了场边所有人的目光。黄晓晨看着他,笑着喊道:“栋子,新鞋开光啊?动静不小!”
李书栋有些不好意思地咧嘴笑了笑,没说话,只是用力跺了跺脚,感受着鞋底纹路深深咬合地面带来的扎实感。
他开始运球热身。橙色的篮球撞击着坑洼不平的地面,发出沉闷不规则的“砰砰”声。每一次变向,每一次急停,脚底的蓝色战靴都发出短促而有力的“叽唷”、“叽唷”的摩擦声。这声音起初让他自己都有些分心,但很快,一种前所未有的稳定感传递上来
。鞋底那深刻的纹路提供了绝佳的抓地力,即使在有沙粒的地方,也没有丝毫打滑。鞋帮对脚踝的支撑非常到位,在急停转身时,让他感觉脚踝被牢牢地保护着,充满了信心。每一次蹬地发力,都感觉力量被更高效地传导出去,奔跑似乎都省力了几分。
分组对抗开始了。李书栋被分在李博宁一队。他打得异常投入,眼神专注,每一次跑位都带着明确的目的性。
防守时,他紧紧贴着自己的对位者,脚步移动迅捷而扎实,那双蓝色的新鞋在灰暗的水泥地上快速移动、急刹、变向,留下一道道清晰的灰白色摩擦印记和连续不断的“叽唷”声,像一首充满节奏感的战歌。
对手几次试图用假动作晃开他,都被他凭借脚下出色的抓地力和敏捷的横移死死缠住。
“嘿!书栋,今天脚下生根了啊?跟得真紧!”对位的老队员忍不住喊了一句,语气里带着赞许和一丝惊讶。
机会终于来了。一次快攻反击,队友抢断成功,球迅速传到前场。李书栋如同离弦之箭,甩开所有人,第一个冲到了对方三分线内。球恰到好处地从侧后方飞来。他稳稳接住,面前只剩下篮筐。
没有花哨的动作,没有多余的犹豫,他双手稳稳地抱住球,在罚球线内一步的位置,迎着空无一人的防守,双脚用力蹬地!
脚下的新鞋瞬间爆发出强大的支撑力,鞋底与地面发出“嗤——”一声更长的、更用力的摩擦声,清晰无比。他高高跃起,身体在空中短暂地舒展开来,像一张拉满的弓。
那一瞬间,他清晰地感觉到鞋底纹路最后一次狠狠地“咬”住地面,将所有的力量推送向上。他双手稳稳地将球投出,动作标准而朴实。
篮球划出一道低平的弧线,“唰”地一声,干脆利落地穿过篮网!空心入网!
落地时,他下意识地屈膝缓冲,动作甚至比平时更轻巧一些,双脚平稳地踏在地面上,新鞋再次发出轻微的“叽唷”声。
“好球!”场边传来队友的喝彩。
“漂亮,栋子!”黄晓晨也大声喊道。
李书栋落地,没有像往常那样兴奋地挥拳呐喊,只是抿着嘴,脸上露出一丝克制的笑意。他低头看了一眼自己的双脚,那双蓝色的361°球鞋上已经不可避免地沾上了灰尘和细小的煤渣颗粒,鞋底边缘甚至蹭上了一道浅浅的黑印。
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它们此刻在他心中的光芒。他弯下腰,习惯性地拍了拍鞋帮上沾的浮灰,动作自然,带着一种习以为常的爱惜。拍打声很轻,却透着一股子珍视的意味。
“嘿,新鞋就是不一样啊!”康子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带着点酸溜溜的羡慕,用胳膊肘捅了捅李书栋,“刚才那下跳得,感觉跟踩了棉花似的轻省!这鞋底真够弹的!”
李书栋笑着弯腰继续拍打另一只鞋上的灰,动作认真细致,仿佛在对待一件易碎的瓷器。他珍惜这双鞋,不仅因为它是新的、是母亲的心意,更因为它此刻带给他的那种脚踏实地的力量感和每一次蹬地时清晰传递到心头的“多一度热爱”的信念。
训练结束,天色已经擦黑。李书栋和黄晓晨、康子一起推着自行车走出校门。校门口昏黄的路灯刚刚亮起,在煤渣路上投下三个少年长长的、晃动的影子。
“哎,对了,”黄晓晨忽然想起什么,语气带着点按捺不住的兴奋,“差点忘了跟你们说个事儿。我家,在镇上小学对面,盘了个门面!”
“门面?干啥用?”康子好奇地问。
“开个蔬菜水果店!”黄晓晨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地方都收拾差不多了,过些天就能开张!以后我上学,出门几步路就到,再不用起大早从西头赶过来了!”他脸上洋溢着轻松和期待。
“好事儿啊!那以后买水果找你,可得便宜点!”康子嚷嚷道。
“没问题!”黄晓晨爽快地答应。
李书栋也由衷地为朋友高兴:“恭喜啊,晓晨!这下方便多了。”他想象着黄晓晨以后不用再风里雨里赶远路的样子,也为朋友家即将开始的新营生感到高兴。
三人道别,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李书栋跨上自行车,沿着那条熟悉的路往家蹬去。车轮碾过路上的碎石和小坑,发出颠簸的声响。暮色四合,远处人家的灯火次第亮起,像散落的星子。
晚风带着深秋的凉意吹过脸颊,却吹不散他心头那股暖融融的充实感。
脚上这双崭新的蓝色球鞋,踏在自行车的踏板上,每一次向下用力,都能清晰地感受到鞋底那厚实而富有弹性的回馈。
鞋面上已经布满了训练留下的灰尘和细小的划痕,边缘甚至沾上了一点难以擦除的煤渣黑印,但它依旧稳固地包裹着他的双脚,传递着力量。
这双鞋,带着母亲手心的温度,带着父亲沉甸甸的叮嘱,带着水泥地上清脆的摩擦声,也带着他自己每一次奋力奔跑和跳跃的印记。
他蹬车的动作平稳而有力。道路在车轮下延伸,两旁是模糊的田野轮廓。他知道,初中生活的第七周,甚至更远的未来,依旧会是忙碌的——学习、训练、像表姐林慧那样为更高的目标奋斗的压力或许就在前方。
但此刻,脚踏实地的感觉如此清晰而有力,仿佛脚下这条煤渣路,正稳稳地托着他,去向一个可以把握、值得热爱的明天。鞋舌内侧那行小字仿佛在黑暗中微微发烫:“多一度热爱”。
他抿了抿嘴,迎着风,用力蹬下踏板,车轮碾过一颗石子,车身轻微一跳,但那双踏在踏板上的蓝色球鞋,却纹丝不动,稳如磐石。